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黑龙江省> 哈尔滨人物

张鸣岐

[公元1945年-1994年]

张鸣岐为[公元1945年-1994年]

  张鸣岐,1945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老大,父亲在“文革”前曾任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后又任副区长,但因子女多难以养家糊口,他把家迁居郊区乡下。张鸣岐自幼很懂事,肯努力读书,曾一度考取哈尔滨市重点中学。但因生活贫困,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他自愿转学到吃住免费的航校读书。1966年张鸣岐从哈市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黎明公司工作,由于工作努力上进,197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分到车间当钳工。在工作中,张鸣岐能吃苦,尊重师傅,任劳任怨,先后任车间团支部书记,全公司的团委书记,党委常委,工会主席等职。他在黎明公司一干就是14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他做团的工作曾受团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
  他在企业工作时,一向关心群众疾苦,联系群众的佳话流传至今。20多年来,他无论调到哪里,逢年过节,总不忘记去看望以前的工人师傅。
  1981年,张鸣岐调离黎明公司,先后担任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共青团辽宁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交际处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参事室主任,沈阳市副市长,中共沈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中共锦州市委书记等职。
  不管到哪里,张鸣岐都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惟独不考虑自己。
  1971年他结婚后,因没有房子,就住在岳母家的11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住就是16年,直到1987年才搬走。这期间,他已是四口之家,有很多调房的机会,都被他推脱掉了,可是当他得知一位老山的军队-住房困难时,却到处奔走呼吁,终于为这位干部争取到一套住房。
  在省政府任副秘书长时,他主管交通。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张鸣岐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同民警们一起站岗,体验他们的生活,体贴他们的辛苦。一次,因有送外宾的紧急任务,违反了交通规定。过后,他主动去交警大队做检讨,使干警们深受感动。
  张鸣岐在省政府工作六年。每每遇到紧急事情需要处理时,他总是亲临现场,认真调查从不图虚名。1989年春节前夕,阜新清河门铁道口发生一起火车与汽车相撞的恶-故。张鸣岐听到后,马上奔赴现场,对80多名遇难的外地打工人员及家属给予妥善地安排和善后处理,使得各个方面都很满意。
  同一年,岫岩县发生一起泥石流灾害。这场天灾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张鸣岐闻讯后亲赴现场妥善处理。
  1993年1月31日凌晨,沈阳市新民县内发生一起特大恶0通事故。一辆大幅超员的客车,在穿越无人看管的铁道口时,同一辆正常行驶的旅客列车相撞,酿成65人死亡,29人受伤的惨重大祸。面对震惊全国的“131”事件,张鸣岐身为副市长,火速赶往出事现场,紧张有序地处理好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前后只有一周时间。
  张鸣岐凡事注重调查研究。在他主管交通工作期间,为了解决公路乱设卡、乱罚款问题,他同一位公安厅的副厅长一起身穿便服,乘车从沈阳开到锦州,一路观察情况。他们遇到几次被截车罚款,由于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主动地采取了相应有效的措施。为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张鸣岐先后走访13个县区的-及40多个派出所,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993年5月,张鸣岐刚调任沈阳市委常委工作不久,他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社会“污染”,加大整顿治安形势的力度,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打击犯罪团伙,把迅速发展起来的600多家0小包房、咖啡屋等污浊地方,加以取缔,深受老百姓的称赞,取得较好效果。真正做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工作宗旨。
  “我如果由于拼命工作而使生命缩短,是值得的。”这是张鸣岐经常说的话,也是行动中所遵循的座右铭。
  1993年冬天,张鸣岐调任到锦州当市委书记。他脚刚一踏上锦州大地,就立即提议由市委常委带队,分成七组深入到困难企业走访,帮助企业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尽快把锦州的经济搞上去,把锦州人民的生活搞上去。
  张鸣岐不顾疲倦地走访锦州阀门厂、轮胎厂、钢厂及乡镇企业。在田间地头、商店、学校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张鸣岐以“富民强市”的口号使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全市党员和群众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他在工作中以身作则,清洁廉政,一不吃请、二不应酬、三不搞花架子。不管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张鸣岐经手查办21件大案,已有11件结案。
  张鸣岐因患糖尿病及做色素瘤手术,住进医院。病还未好,就急着出院。1994年3月27日,刚刚回到锦州的张鸣岐,听说观音洞牛心山起火,他不顾身体有病,跳上指挥车就去指挥灭火。竟然忘了手术处的伤口未愈合,挣裂开的伤口在渗血,鲜血染红了纱布。
  1994年5月3日,凌海市遭受严重风灾,致使两万多蔬菜大棚受破坏,张鸣岐心系受灾农民,赶到灾区,鼓励农民振作起来,重新恢复生产,并且用最短时间,筹集20多吨农用塑料薄膜送到急需的农民手中。
  1994年7月13日,张鸣岐因公去兴城。听说锦州汛情严重。他二话没说马上赶回锦州。当天饭也没顾上吃,就去查看险情。
  天,正下着暴雨。他顶着大雨,连夜赶到凌海市防汛指挥部。听取汇报后,紧急奔往现场。并看望抗洪抢险的部队官兵。这时大凌河西护堤尤山子村段出现了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去查看。在返回途中,洪水从尤山村外的高堤上发泄下来,在万分紧急的情形下,张鸣岐拒绝村民的挽留,坚持继续去查看沿河几十公里的其他村民的灾情。
  不幸的是,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中共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在锦州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中共辽宁省委决定授予张鸣岐为“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并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及干部向他学习。
  张鸣岐是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年代,努力做好人民公仆的优秀领导干部。他一身正气,全身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怀念。
  
同年(公元194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