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宁德市> 霞浦人物

钟学吉

[公元1856年-1924年]

钟学吉为[公元1856年-1924年]

  钟学吉(1856~1924年),别名陈吉,学名春黄,畲族,安东乡白虎坑(今溪南镇白露坑村)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7岁上私塾,学业精良,写得一手好字。同治十年(1871年),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元年(1875年),设私塾课童,教授认真,名重一方。
  白虎坑村是畲族长连抄本正歌小说歌的发祥地。他受堂伯、业师廷吉(1816~1897年)影响,结合教学,编写《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大量知识性歌谣,在塾馆内外流传,课余还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高辛氏》叙事史诗,被族中视为“祖公歌”,取代《盘瓠王歌》。
  光绪二十五年,刑部主事钟大焜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颍川钟氏宗谱》,倡建福宁山民会馆,学吉结识大批各地畲族人士,交流小说诗歌,丰富创作内容,创作《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畲族长篇叙事歌,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1913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畲族群众团体,学吉被公举为董事,交游更广,创作日臻成熟。他根据真人真事编成《钟良弼》小说歌,配合当时闽浙畲族人民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斗争,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年逾花甲的学吉利用住馆条件,收集大量素材,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入全盛时期。其中《末朝歌》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成熟,各地宗人也大量传抄,广泛流传,学吉成为名闻闽浙畲区的一代畲族“歌王”。民国13年,在白露坑病逝,终年68岁。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调查、发掘、整理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其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畲族文学》、《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国家民族丛书中提到的有《末朝歌》、《蓝佃玉》、《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
同年(公元185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