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人物

郑洪年

[公元1876年-1958年]

郑洪年为[公元1876年-1958年]

  
郑洪年
  郑洪年(1876~1958)
  郑洪年,字韶觉,广东番禺人。幼年父母双亡,由潘姓表亲抚养成人。早年受业于康有为门下,后就读于广雅书院,毕业于两江法政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暨南学堂,专门招收华侨学生。这是由国家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郑被任命为第一任堂长。宣统元年(1909)一月调北京任职交通部。宣统三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京汉铁路局局长,京奉铁路局局长,京绥铁路局局长。民国10年(1921)后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长兼铁路督办。后追随孙中山参加国民革命。民国13年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厅厅长,后任军需副监、高等顾问等职。民国16年起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工商部次长,并任全国建设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大学理事会理事、庚子赔款委员会委员、-等职。民国18年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碧云寺运到南京中山陵安葬,林森、吴铁城、郑洪年3人为“迎榇专员”。
  郑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民国10年(1921)3月交通大学第一届董事会成立,他任常务董事。翌年3月,国立暨南学校设立校董会,他又出任校董。民国16年6月再次担任暨南学校校长,制订了《本校改革计划大纲》,广罗人才,充实师资,把国立暨南学校改组扩充为国立暨南大学,确定以“道德、科学、军事、职业、政治五种训练为暨南的教育方针”。学校先后成立了商、文、理、法、教育五个学院,影响不断扩大,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与此同时,对中学部也“极力刷新,力求充实,期与大学部程度衔接”。另附设有实验小学。暨南大学进入了鼎盛时期,吸引了众多华侨学生前来求学,在校学生最多时曾达1700多人。郑洪年重视对南洋问题和华侨问题的研究,认为这是“暨南职责所在义无旁贷”的大事。在他的倡导和筹划下,暨南大学于民国16年(1927)9月成立了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延聘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专门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所瞩目。郑还通过该部积极指导和推动海外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派员赴南洋调查考察。民国18年6月,暨南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洋华侨教育会议,讨论有关华侨教育的方针、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管理体系等重要问题,对国内外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民国23年1月,郑赴南洋考察华侨教育,辞去校长职务。他担任暨大校长7年,是暨大取得迅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华侨学生较多,学校声誉提高的时期。
  民国26年(1937)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后,郑洪年迁居香港,在当地创办了华夏学院、汉华中学。民国3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郑被日本侵略军所俘,关押在集中营达105天之久。之后被押送到上海,-任汪伪“华中铁道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民国37年再次避居香港。1952年回上海定居。1956年8月20日被任命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他精于诗文,其书-力深厚,雄浑苍劲,取颜欧诸家之长而自成一格。主要著作有《郑洪年华侨教育言论集》、《郑洪年一年来国难中的教育言论(1932年3月~1933年1月)》、《橐园诗稿》等。
  1958年2月25日在上海逝世。
  
同年(公元187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