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华县人物

杨松轩

[公元1872年-1928年]

杨松轩为[公元1872年-1928年]

  杨松轩(1872~1928)名鹤年,字松轩,自号补拙轩主人。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清光绪六年(1880)入私塾发蒙。十九年(1893)入华州少华书院,二十二年(1896)入泾阳味经书院,师从刘古愚。二十四年(1898)随刘古愚到礼泉烟霞草堂继续求学,次年八月返回故里,组织妇女天足振学会,提倡男剪辫子女放足,移风易俗;与友人顾熠山、郑云章等创立集义书社,还协助其父创办蒙养学堂,尝试教育革新。三十一年(1905)应聘到临潼雨金两等小学堂任堂长,大力推行新式教育,颇受百姓欢迎。三十三年(1907)回华州,又与友人顾熠山、郑云章组建华州教育研究会,任会长。研究会拟办两等小学堂,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验场所,但既无资金又无校舍,困难重重。经他们多方奔走,只筹措到“二两银子”。一天晚上,他与友人通夜开会商议办学之事,熬尽半碗灯油。最后议定,不足的经费继续筹措,校舍就借大王庙的现有旧房。不久,华州教育研究会附设的初等小学堂正式开学。由此留下“二两银子半碗油,大王庙里办学堂”的佳话。
  清宣统元年(1909)杨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八月任同盟会华州分支部支部长。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成功时,华州尚未光复。一些反对办新学的顽固分子,乘县城混乱之机焚烧县署,哄抢学校,并扬言要杀害杨松轩。但他毫不畏惧,学生离校后独自一人守护教学设备。陕西军政府成立,杨被任命为省教育司次长。到任月余,因不习惯官场应酬而辞职还乡,专办教育。
  1913年杨当选为陕西省议会议员,1917年又当选为省议会副议长。但他的主要精力仍在教育事业上。1919年4月8日,他在原两等小学基础上创办的私立咸林中学正式开学。为了办好这所中学,杨曾去汉口、上海、杭州、南通及日本考察。回陕后,他向学生大声疾呼:国人若不急起直追,努力教育自治,后患将不堪设想。他认为:“学校之主体在学生,学校之精神在教员。”因此,他广揽饱学之士来咸中任教。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由北京回陕传播科学社会主义,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魏野畴,就是由杨的长子钟健推荐,于1921年被聘请到咸林中学任教的。此后,杨又聘请王复生等进步人士到该校任教,使咸林中学成为当时进步力量较强的学校。他强调学生要学习新知识,学校开设了语文、中外历史、地理、数学、三角、几何、化学、外文和体育等课程;他还强-育要与劳作相结合,使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为此,咸中附设了农场、医院、印刷所、面粉厂、商店、公储局等部门,规定学生都要轮流去上“劳作教育”课;他还建立了工读制度,使家境贫寒的学生得以入学深造。杨在1927年回忆自己办学经历时写道,他遇到过多种艰难甚至危险,均坦然处之,从未稍懈办学的志愿,不论环境如何艰难困苦,他都“视学校如家,爱学生如命”。他在咸林中学的校规中,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提出十二字的“箴言”:一诚--尚真实,不欺诈。二朴--重节俭,不奢华。三强--有精神,不柔懦。四知--多智识、不暗昧。五勤--耐劳苦,不懒惰。六谨--能谨审,不放肆。七公--存忠恕,不阴私。八平--得中正,不偏倚。九慈--宏仁爱,不残刻。十让--重谦逊,不骄夸。十一整--守秩序,不紊乱。十二洁--养清廉,不卑污。这一年,县教育会附设两等小学与咸林中学合并为咸林学校,杨任学校资产监督、常务校董。
  1928年12月30日,“以教育事业终其身”的杨松轩,病逝于华县咸林学校。
  同名人物:

杨松轩 (1908~1949) 甘肃省临夏临夏县 [近现代]

  同年(公元1872年)出生的名人:
张西轩 (1872~1929) 陕西省渭南大荔
张瑞玑 (1872~1928)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
阎宝贤 (1872~1927) 陕西省榆林佳县
高如崧 (1872~1938) 陕西省咸阳长武县
武积玉 (1872~1935) 陕西省咸阳长武县
+ 更多公元187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8年)去世的名人:
唐澍 (1903~1928)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
卢绍亭 (1901~1928)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孙岳 (1878~1928)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
杜聿德 (1906~1928) 陕西省榆林米脂县
王德安 (1897~1928) 陕西省咸阳乾县
方鉴昭 (1906~1928) 陕西省西安未央区
+ 更多公元192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