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惠安人物

杨护发

[公元1917年-1976年]

杨护发为[公元1917年-1976年]

  杨护发
  (1917~1976年)
  杨护发,民国6年(1917年)生,山霞乡下塘村人。父杨钟,泥水名匠。
  年甫13岁,即往厦门建筑工地当学徒。他随师勤学苦练,且经常利用雨天及假日,独自寻访踏勘那些有代表性的建筑,随手测量比画。数年之间,走遍厦门汉式建筑及鼓浪屿洋楼房。晚年回顾这段学艺过程他不无自豪地说:“厦门是个大型建筑展览厅,汉式、西式,比比皆是,看你去学不去学。”
  他技艺学成,正要一展身手、报效社会时,抗日战争爆发,遂与长兄再发、次兄-回乡农耕。民国27~28年间,他从壮丁队伍中逃脱,与长兄潜返厦门。其时职业难觅,他求嘱长兄引荐给在厦门大学为陈嘉庚搞设计的广东籍工程师郑金城和台湾籍工程师王世川,拜他们为师,学习设计。由于家境贫困,只好白天劳作维持家计,夜间在煤油灯下,铺开工地拣来的水泥包装纸练习绘图。后来他把数年勤奋刻苦学习,概括为“孤灯指路,废纸当书”。处境愈艰难,他行之弥坚弥笃。由此技艺大进,在闽南建筑界崭露头角。
  抗战胜利后,郑金城承包泉州海疆大学基建工程,其土建部分交由护发负责。尔后,护发在泉州承接建筑工程设计,并完成南国商场、复元栈房、源和堂四间店面、万益布店、石头街小学、聚宝金店、潭头小学及海印寺翻修等工程,自成一支设计、施工管理一条龙的队伍。
  1950年冬,护发转到厦门大学陈嘉庚处,设计成义楼、丰登楼、芙蓉一、二、三、四号楼及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的宫殿式屋顶,并改建大量工程。在这些设计中,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即把民族建筑造型的美学传统与现代功能结构统一起来,这是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派的风格,深得陈嘉庚赞赏。如建南大礼堂原为刘建仁工程师设计,陈嘉庚嘱护发把屋顶改成宫殿式。杨逊让,刘说:“校主信任你,你就放手设计吧。”于是方有这座具有浓厚民族风格、背依五老峰、雄踞鹭江滨、隔海遥望南太武山的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
  1954年,集美学村的建设全面铺开,陈嘉庚调护发全套人马到集美第15工场。此后,他的事业进入巅峰阶段。10年间,他在集美设计、施工的工程有尚忠楼(续建)、尚志楼、建业楼、南辉亭、启明亭、长庚亭、南薰楼、蟹亭及内池、中池、外池各亭,登永楼、黎明楼、道南楼、电厂、车站、自来水厂、郊委办公楼,航海俱乐部大楼及游泳池、10米跳台、海通楼、集美附近杏村小学、孙厝小学、孙厝大祠堂、集美陈嘉庚先生归来堂等,同时还完成厦门许多重要建筑物的设计。
  1955年,设计、动工建造南薰楼。1959年建成。高达15层的花岗岩建筑,座落于集美浔江之畔郑成功屯兵故垒上,大有突出海表、摩娑云天的气概,为当时闽省第一高楼,至今仍是集美学村的标志性建筑。与之联袂辉映的道南楼,在造型和工艺上,具有鲜明的闽南古建筑风格,高6层,长100多米,至今仍是集美学村的主要景观建筑之一。
  1961年,陈嘉庚于遗嘱中交代,归来堂由护发设计施工。归来堂建成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伟丽堂皇的民族风格。其中用水泥构件代替传统的木构件,在闽南古式建筑设计中为一创举。是年,护发应中侨委之邀,赴京出席国庆观礼。
  1959~1963年,护发设计、施工厦门华侨大厦,厦门南普陀寺钟鼓楼、般若池、会泉法师墓,并担任华侨博物馆的总施工和部分设计,负责南普陀大悲殿翻建工程的设计并任工程总管。大悲殿是闽南式建筑的著名作品,其蜘蛛结网的斗拱结构,因遭蚊害,外圈毁损,局部塌陷。护发在设计中保留原有风格,但在结构尽寸上却作了大胆调整,总量加高1米,屋顶及承重木斗拱改为水泥结构,并重新设计檐角图案,使之更为气派、美观。
  1963~1964年,他受厦门市领导委托,完成鼓浪屿日光岩寺建筑群的设计及施工建造。1965年,任厦门房管局总施工长,研制成以泥代木的水泥门窗预制件,省建委为此在厦门召开现场会,予以表彰、推广。其间,他还完成厦门蜂巢山、溪岸路、店溪岩等多处华侨别墅设计。这些建筑或小巧别緻,或造型典雅,极见功力,有的被香港取作挂历装饰画页,显示他设计风格的另一侧面。
  杨护发长年累月劳作,自奉简约,关心他人,对工友则屡屡解囊相助,对乡中老弱并曾购衣分赠,还多次资助家乡绿化及水利建设。1958年,他倾历年积蓄,倡建故乡山腰小学新校舍,里人感念,铭碑纪念。
  1976年,杨护发病逝于厦门寓所,享年60岁。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