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潮州人物

张鉴轩

[公元1897年-1972年]

张鉴轩为[公元1897年-1972年]

  张鉴轩(1897~1972)
  张鉴轩,广东潮州人。幼年曾在村中私塾读书,家贫,年余即辍学。12岁,拜村中木雕匠林愚为师,随林往澄海莲阳等地学艺。年17,辞师自立,先后承担潮州市溪东祠堂等数十处宗祠宅屋的木雕装饰,声名日著。
  民国23年(1934),潮州市辜厝巷兴建德馨堂,邀木雕名师肖对与张鉴轩各承担堂内一半木雕构件,要求各出绝招,争奇斗胜。张往城南安济圣王宫(俗称青龙古庙)观摩清末木雕大师黄开贤的名作《蟹篮》,然后制成半圆雕《蟹篓》作为堂内■亻载上饰物。所雕之蟹,雄蟹舞螯,雌者团脐,仿佛横行欲下,肖对默视良久,失声赞道:“张鉴轩,蟹精也!”张因此声名大起。
  民国28年(1939)9月,日本军侵占汕头后,他举家逃往饶平后方,备受艰苦。日本投降后,又因战乱及恶性通货膨胀等原因,生活依然贫困。
  建国初期,张与其他木雕艺人回家务农。195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为抢救民间工艺,拨专款收藏木雕制品,张鉴轩应省文化局民间艺术制作室邀请,到广州专事创作,生活转为安定。专心制作了《蟹篓》、《五果》、《鱼虾》等木雕精品供广东省博物馆、民间工艺馆和广州美术学院收藏。在此期间,张开始把半圆雕《蟹篓》,发展成为四面玲珑的立体通雕。篓中之蟹,或怒目舞螯,或横行疾走,莫不栩栩如生。其中有一蟹已爬出篓外,仅以一爪钩住篓篾,欲下未下,尤其传神。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名师蔡若虹、傅天仇、黄苗子、迟轲等,都给以极高的评价,认为从造型到结构,都有独特的风格,是经过艺人们千锤百炼积累下来的艺术成果。1956年春,该作品被选送往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展出,获国际造型和实用艺术铜质奖。
  1956年2月,在手工业合作化0中,张鉴轩与其他木雕艺人,成立了潮州市木雕生产组。1958年9月,又与纸品、花灯、银器生产合作社并为潮州市地方国营工艺厂,张鉴轩任木雕车间副主任。苏联工艺美术专家欧姆西夫,来信指出潮州木雕存在着比例不适当,人物面部表情和动作不一致等问题;建议改进传统的雕刻工具,减轻艺人劳动强度。张认为潮州木雕本无常谱可循,全靠艺人福至心灵,才能推陈出新,否则人鱼我鱼,人蟹我蟹,百年以后将无潮州金木雕。至于人物比例,适应高堂悬挂,也是民族艺术的特征。张的主张反映出他维护民族艺术特性,发挥个人艺术创作才能的思想,却被一些人认为思想落后保守,而受到压制。
  1959年6月,受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率10多名木雕艺人前往北京,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镂制大型装饰壁挂。以3年多的时间,制作了4幅大逾3平方米的通雕挂屏:《雉鸡五福梅》、《龙虾·蟹》、《三羊开泰》和《含莲花鸟》。前两幅均出自张鉴轩之手。巨型木雕受到国内外工艺美术界的高度评价。
  1962年9月,他完成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装饰挂壁回到潮州时,潮州市手工业局调他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任副所长。张认真地总结了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匀匀、杂杂、通通”的创作“六字诀”。“匀匀”是虚实要均匀适当;“杂杂”是要有层次又有穿插;“通通”是镂空,要求艺人在进行创作之前,必须先从整体上进行构思,不宜孤立地注重细部的刻划。在此期间,他广泛收集了古代木雕作品64件,一再观摩研究,并吸收现代绘画和雕塑技术,把原来的3层木雕发展成为5层通雕。
  1966年6月,汕头地区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他一级艺人称号。1972年,张鉴轩病逝。潮汕木雕界一致认为他是继清代“雕蟹”名师黄开贤之后的“一代蟹王”。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