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市> 罗源人物

张光旭

[公元1898年-1973年]

张光旭为[公元1898年-1973年]

  张光旭(1898~1973年),又名家聪,字位辐,英文名Michael,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罗源县飞竹乡洋头村人。8岁随父至古田,进入培英小学读书,成绩优异,为英籍教师所宠爱,授以英文,故少年时英语即能说得流利。宣统二年(1910年)入八年制福州汉英书院(即三一中学前身)就读。民国6年(1917年)毕业后任福州苍霞州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半年。民国7年赴美国,入俄亥俄州哈尔兰学院和肯扬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神学,获肯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民国10年回国任福州汉英书院英文教师和牧师。
  民国27年,圣公会福建教区选派张光旭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在此期间,受中华圣公会派遣为英国两大主教之一的约克大主教的“圣侍牧师”,作为大主教在主持礼仪时的临时顾问。民国29年学成回国,任福建省高级神学院主任,兼圣公会福建教区教育工作及牧师,并继续在三一中学任教。
  民国31年初,张光旭当选为福建教区主教。民国32年10月10日广西桂林圣约翰堂为其举行“祝圣”仪式,升其为福建教区正主教(会督),为中国人担任正主教之第一人。此时还兼任福建协和大学董事长。
  民国33年9月福州第二次沦陷,张光旭随教区迁往古田县。民国34年6月,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卫理公会、中华圣公会负责人在闽清县六都开会,决定创办福建协和神学院,公推张光旭为董事长。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教区迁回福州施埔,神学院亦在仓前山麦园路成立,并招生开学。
  民国37年,在英国召开十年一次的“兰柏会议”,又是圣公会对外布道150周年纪念会。张光旭和郑和甫、陈见真3位中国籍主教代表中国教会出席。会后应邀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讲道,英女王伊利莎白曾通知全国收听光旭演讲,并拟为其举行茶会,而被婉辞。
  民国38年春,光旭应美国圣公会邀请,于基督受难周在美国作一星期演讲,被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艾森豪威尔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是年5月福州临近解放,光旭毅然于5月21日离美返国,主持教区会务。此举,解放后曾获得有关方面赞赏。
  光旭从不参与国民党官场酬酢,政客权贵一再推举其为“国大”代表,均被坚决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光旭自觉参加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曾有《批判“超政治”思想》一文在《福建日报》发表。并以圣公会福建教区主教名义,数次写信给各教区同工、同道。在其带动下,圣公会福建教区座堂率先投入“三自”革新宣言签名运动,教区所属的13个支区20个市县,约1万名信徒参与签名,表示坚决与帝国主义断绝关系。继之全教区开展控诉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罪行的运动。接着举行“教区新生晚会”,会上张光旭宣布福建教区正式致电圣公会宗英国布道会,宣告与帝国主义断绝一切关系。
  1951年10月,福州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筹备处成立,张光旭任主任;1954年任基督教“三自”-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国际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市基督教“三自”-委员会名誉主席,后任主席。先后被选为福建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福建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73年5月12日,因心肌梗塞,逝世于福州,终年75岁。 相关院校:

哥伦比亚大学

同年(公元189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