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南平市> 松溪人物

张德胜

[公元1914年-1946年]

张德胜为[公元1914年-1946年]

  张德胜,又名张文有,1914年生于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锦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元模是个朴实的农民,母持家务,三个兄弟,两个妹妹,一家八口租佃为生。父母望子成龙,节衣缩食供张德胜上私塾读书。张德胜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七年寒窗勤学苦读,略通文理。他从小聪明伶俐,颇有胆略,机警灵敏,素有“小诸葛”之称,很受村里同年敬重。
  1934年,中央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团长黄立贵率部开辟建松政苏区抵锦田村时,张德胜召集一帮青少年,主动到红军营地帮助伙房做事,接受了许多革命道理。1937年,张德胜毅然参加红军。
  张德胜参加红军后,国民党就抓其胞弟当人质,挟其写信,要他下山就范。他识破敌人的阴谋,复信严辞拒绝,鼓励其弟要坚持斗争,不要上当受骗,结果胞弟被抓去当了壮丁。更为不幸的是,母亲和弟妹等亲人皆因鼠疫去世。在这家破人亡悲痛之际,他毫不动摇,顾不上回家埋葬亲人,只是忍痛俯首朝北向死难的亲人默哀,投入到新的斗争中去。
  政和东平、护田两个乡镇,各驻国民党一个中队乡兵,搜捕游击队,欺压老百姓。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补充游击队武器弹药,党组织决定采取里应外合,奇袭东平镇,巧夺护田乡公所。张德胜在被国民党强迫组织的壮丁队里,挑选十名骨干,配合游击队行动。1940年中秋之夜,他率部袭击东平,缴获步枪12支,手枪二支,随后他又率部乔装地方保安队,巧夺护田乡公所,缴了几支枪,放了壮丁,安全转移。
  1941年2月,游击队驻在东平西表附近的一个山厂,被保长马成仔带兵包围。张德胜为掩护部队突围只身被困,情况万分危急。他见敌人步步包抄,叫喊着活抓他时,便急中生智,在夜色的掩护下混在敌群中,跟着敌人边跑边喊“抓住了,抓住了”,终于化险为夷。在突围中,水吉特区委书记张策祥不幸壮烈牺牲。
  1942年,省委指示建松政特委设法寻找、接应从赤石-出来的新四军指战员,特委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暴驴标,以引起新四军同志的注意。当时有的主张攻打东平镇,有的提出袭击水吉县下乾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任中共政和县委书记的张德胜力排众议,大胆提出攻打政和县城。他指出,打县城虽敌众我寡,但用奇袭,敌防不胜防,不在歼敌,意在扩大影响。特委采纳了他的意见。8月中旬的一个月夜,游击队乔装国民党接兵部队从政和东门进城,偷袭县城成功,搅得敌巢一片混乱,震动了闽北。此次行动虽未找到失散的新四军队伍,却有力地打击了围攻建松政地区顽军的嚣张气焰,大大地鼓舞了游击队和老区人民的斗志。
  1943年5月,国民党顽固派向建松政地区发动第三次军事围攻,斗争十分残酷,游击队粮食奇缺。一天,队伍东冲西突到上西溪准备宿营,张德胜、罗天喜到村中侦察,甲长便煽动一些群众将他俩团团围住。张德胜见势头不对,就说是陈(贵芳)主任的游击队。群众听后又惊又喜,忙招呼游击队进村。为避免群众受摧残,张德胜写了一封信交给甲长,让其去报告敌人。这样巧妙地保护了群众,应付了敌人,群众很受感动,带游击队上山隐蔽,主动为游击队守路放哨,待到次日100多敌人赶到时,游击队已从山上安全转移。
  1944年,国民党顽固派集中五县兵力大搜山,妄图一举消灭游击队。游击队针锋相对,采取果断的军事行动。张德胜随陈贵芳带领的部队在松溪花桥至祖墩的暗溪峒凉亭伏击敌人,捕杀花桥乡长、乡队副和乡兵班长,缴获长短枪四支,款七万余元,引得敌人调动千余兵力,搜山十天。随后在浙江境内抓土豪,筹款五万元。后转战浦城,水吉外屯,松溪路下桥、后涧,政和东平、山表等地,镇压反动分子60余人。反动当局对此极为震惊,-派人四处寻找游击队接头。不久张德胜奉命打通屏南交通线,完成任务后,又与陈贵芳会师,挺进政(和)建(瓯)(水)吉开展工作。
  同年冬,为解决部队冬衣,张德胜率部到河边找船,顽军一个分队围追过来,情况紧急。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掩护队伍冲上山头,击毙敌人两个。敌人被打垮了,同志们安全脱险了,而他手上却挂了彩。
  1946年3月,陈贵芳调闽西北工作,建松政特委书记一职由张德胜接任。下旬,张德胜率部到建瓯香岭一带开辟新区。一天凌晨,大雾弥漫,天下着毛毛雪,国民党保四团第一大队陆凌汉部一个营包围了建松政游击队驻地。双方在建瓯东游乡红坑樟山激战,游击队只有30多人,顽强地抵抗住300多敌人的进攻。在战斗中,张德胜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
  
同年(公元191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