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烟台市> 龙口人物

于希海

[公元1962年-1990年]

于希海为[公元1962年-1990年]

  于希海,1962年3月5日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城关镇牛牾村。家中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还有爷爷、奶奶。父亲在村里当干部10余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母亲善良朴实,勤劳贤惠,里里外外操劳不息。家庭中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家风,深深影响着于希海幼小的心灵。
  1970年8月,于希海入牛柳小学读书。1975年8月升入二圣庙联中读书。在学校里,于希海除了刻苦学习之外,还喜欢读一些记述英雄人物事迹的书籍,如《董存瑞》、《雷锋的故事》、《欧阳海之歌》等。其中的很多故事情节,他几乎熟记能背。英雄人物的光辉思想和先进事迹像一枚枚火炬,照亮了于希海纯洁的心灵,使他成长为一个品德优良的好学生。他热爱集体,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利用休息时间,用自己家的工具和材料为班组修理桌凳;他热爱劳动,是学校里出名的积极分子。打扫厕所等脏活,他总是抢着干;拾粪,他虽身体弱小,但斤数不少;喂兔,他虽然不是饲养小组成员,但他每天都主动地帮助别人挖兔菜,打扫兔窝。他是一个关心同学的热心人。有年夏季的一天,大雨过后,沟中大水漫过了膝盖。牛柳小学的路队在沟旁停了下来。同学们望着滚滚流动的沟水,谁也不敢先过。从后面赶上来的于希海便毫不犹豫地挽起裤腿走下沟去,一个一个地将小同学背了过去。于希海的裤子湿了,上衣也湿了,但他脸上却始终堆着笑容。
  于希海联中毕业后,积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劳动之余,又拜师学起了木工。到参军入伍时,已是“半拉架”的木匠。
  1980年11月,于希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扎在一个海岛上。这里偏远闭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然而于希海的情绪却十分高涨,他决心当一名好兵。
  部队的军事训练强度大,要求严,十分艰苦。对于刚刚入伍,体质较弱的于希海来说更是艰苦的考验。为了练就过硬的本领,他怀着“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坚强决心,从难从严,刻苦磨炼自己。走正步,他的姿势不够准确,急得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偷偷落泪。为了不影响全班训练成绩,他利用大家起床前和训练间隙反复练习。由于运动量过大,他的腿练肿了,脚也起泡了,但仍咬着牙坚持。半月后,全连会操时,他所在的班夺得了第一名。他所在的连是八二无后座力炮连。操炮训练要求高,难度大,而且费体力,他不但正课学,还恳请排长、连长和老战士在课余时间开“小灶”,练得脚上都起了血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季度军政训练考核中,于希海各训练科目的成绩都是优秀。
  1982年3月,于希海所在连队从海岛调到驻黄县草泊的部队农场,担负军农生产任务。农场有粉房、养鸡场、养猪场、苹果园,还有50多亩花生地。对此,部分战士思想波动大,甚至发牢骚。可于希海很坦然,他对战友说:“训练执勤是保卫祖国,军农生产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同样也是保卫祖国。”因此,他在生产中不怕苦,不怕累,抢挑重担。农场有一台拖拉机和一辆马车,不少战士都急着要开拖拉机,赶马车的差事因为太脏又累又危险没有人愿干。可于希海却三次找领导,当上了驭手。农场里有130多头猪,上万只鸡,一年到头垫圈的土全靠马车拉到场里,鸡粪、猪粪也要靠马车运到地里。过去,农场驭手只管喂马、赶车,不管装卸。于希海当了驭手后便把装卸的活全包下来,等于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春播秋收季节,最忙时一天要往地里运20多车,装卸车累得他腰酸臂痛,军装上总是汗渍斑,猪粪点点。农场领导看他太累,派人和他一起装车,而他却说:“农场的活很多,省一个干别的去吧!我多流点汗没有什么!”农场猪、马、鸡,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粗饲料,于希海为了给农场节约资金,在有青草的季节里,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去割青草。夏天的中午,天热人乏,而他却很少睡午觉,总要去割一大捆青草回来。据统计,于希海每年割的青草价值都在千元以上。
  在此期间,于希海先后与两个姑娘谈过恋爱,但都因为他是赶马车的而和他分手了。为此,场长及连队领导想给他调换一下工作,但被他谢绝了。他说:“当兵有许多分工,干什么都是革命需要,嫌我赶马车,说明她们还不配我!”爱情上的挫折丝毫没有影响于希海的工作。由于他把爱献给了人民和集体的事业,生活得非常充实、从容。他视人民如父母,把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星期天外出,他看到一位老大娘用小推车吃力地推着病人去医院,便主动地接过小推车,走了10余里路将病人送到医院;以后,他又主动骑自行车到20多里以外的小栾家疃村,自己掏出20多元钱为病人买回药。部队驻地肖家村肖王军70多岁的0亲患半身不遂常年卧床,于希海便利用空闲时间去帮助照顾老人,给老人翻身、擦背、洗衣服、背老人到院子里晒太阳……
  人民解放军大学校里的教育,艰苦环境的磨练,使于希海迅速成长起来。1982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党组织还将他确定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培养对象。
  于希海心里装着农场,装着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大风里,他曾脱下绒衣盖在小鸡笼子上,宁肯自己受冻;大雨中,他曾脱下衣服盖住马鞍子,宁肯自己挨淋。1982年冬天,他赶着马车外出送煤,返回时下起大雪。由于路远坡多,路面又滑,马累了一身汗。逢到上坡,于希海便拽着大车杆帮着拉。路过牛牾村时,又从自己家拿来麸子喂马。他担心浑身冒汗的马停下后会着凉,便用毛巾擦去马身上的汗水,尔后盖上自己的军大衣。当国家与集体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于希海总是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他在农场不足两年的时间里,曾两次救火抢险,两次勇拦惊马,一次水中救人。自己身上留下的却是块块伤痕。1983年夏收季节,于希海为了抢救五名儿童而勇拦惊马。儿童脱险了,他的右小臂却被撕下一块七八厘米长的肉皮,两腿也伤痕累累。
  1984年1月,于希海所在的部队调整撤销建制,他退伍返乡。在部队,他虽然没能入党、提干,但他珍惜三年的军营生活,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明确。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家乡发了巨大变化。牛牾村富起来了,还出现了“十万元户”。于希海一家因为缺少劳动力,在致富的道路上落了后,住的还是祖辈留下来的破旧屋,用的仍是父母结婚时的老家具。正在于希海信心十足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村里决定让他参加民兵治安巡逻队,并担任民兵排长,每年报酬只是800元,比一般村民少挣2000多元,于希海深深理解党支部、村委会对自己的信任,更关心全村群众的安居乐业,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他就把刚从部队背回来的被包扛到了民兵值班室。许多人对于希海凭着本事不去挣大钱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他“傻”,还轮番劝说他。大姐夫要他一块当瓦匠,每年分红3000元;二姐夫让他干木工,说是“一年就富起来”;三姐夫邀他去打鱼,“遇巧一天能挣你一年”。三个姐夫苦口婆心地劝说,于希海主意不变,他回答:“我是-、基干民兵,我不能只打个人的‘小九九’!”就这样,于希海在巡逻队一干就是五年多。他尽职尽责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无私奉献的行动,全村人人称道。一天早晨,于希海执勤下班时,发现院子里有一个杀猪用的不锈钢案板,爱人告诉他是食品公司的一个工人送来的。于希海立即找到这个人询问理由。原来这个工人与外地人合伙-案板后,暂藏他家。见于希海查问,便说:“你别声张,等卖了钱后分你一半!”于希海严肃予以斥责,并将此事报告了派出所,使盗物者受到了处罚。事后爱人埋怨他说:“他和你很要好,批评了人家就算了,还给人家声张出去,难道就不怕他们报复吗?”于希海坚定地说:“国家的财产靠大家创造,也靠大家来保护,如果随便乱拿,都不管不问,社会秩序不就乱了吗?我宁可挨骂,也不能让国家、集体的财产遭受到损失。”他不徇私情行动,使一些有劣迹的人对他怀恨在心,并伺机报复。这些人骂他,打他,侮辱他,甚至想置他于死地。然而于希海丝毫没有畏惧,仍然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1989年6月一天的凌晨1点多钟,于希海巡逻到村西场院时,被暗地里窜出来的四名歹徒打倒在地。这四名歹徒一顿拳打脚踢之后,将于希海绑起来,用布堵着嘴,埋在了草堆里,直到上午9点多钟才被妻子找到。回家后,妻子跪在他面前哭道:“希海,看在女儿的份上,我求你了,以后千万别干这得罪人的差事了。”而他却说:“你看,现在村里这么乱,群众更需要我们,我不能怕了他们。”午饭后,于希海又要去巡逻,被妻子锁在家里。当妻子晚上回家时,屋里已不见他的踪影。这次妻子真生气了,躺在床上伤心地哭起来,晚饭也不做了。他见妻子这个样子,便亲自下灶做饭,端到妻子面前。望着妻子为操劳家务而憔悴的面容和红肿的眼睛,于希海充满了对妻子、女儿的挚爱和内疚感,泪水不知不觉地从这个刚强汉子的眼中流了下来。他耐心地对妻子说:“原谅我吧,别怪我无情。等治安状况好了,我一定白天黑夜陪伴着你和女儿。”他爱人被于希海的真情打动了,从此,再也不难为丈夫了。
  于希海就是这样忠实地履地着一个“哨兵”的职责。在他执勤的五年中,村治安工作年年被镇、市评为先进单位。村泰民安,五业兴旺,牛牾村的生产总值连年增长,人均收入连续七年超过千元。然而,于希海在这些年中,每逢万家团圆的春节除夕之夜都是在民兵值班里度过;别人富了,但他家却欠下了800多元的债。1989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村民兵巡逻队解散,于希海便跟着北皂村的二姐夫出海打鱼。
  于希海出海打鱼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但是,他仍然心里想着他人,忘我地帮助别人。
  在牛牾村,街坊邻居谁家有着急的活,或者遇上灾难,于希海总是不请自到,热情相助。于希海是出色的泥瓦匠,只要有人请,他总是仍下自家的活,牺牲休息时间,帮了这家帮那家。人们过意不去,给他报酬,他从不接收;请他吃饭,他也不去。他常说:“论大道理,要讲点精神文明;论小道理,乡里乡亲的,谁家都有需要人帮忙的时候,哪能伸手就要钱,开口说讲吃喝!”1985年九号台风袭击龙口市,牛牾村十几户群众的房子漏雨,房内进水,于希海家的房子也是如此。而于希海首先想到的是缺少劳力的困难户。入夜后,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于希海仍下自家不管,逐家逐户地巡逻、查看。当他发现李梅家的住房漏雨时,立即跑回家把自己家惟一的一块篷布扛来,盖在房顶上。李梅家的房子不漏了,可于希海自己家连人带东西却泡在了雨水里。有人统计,在牛牾村受到于希海照顾的“五保户”、烈军属以及老弱病残幼等数以百计。
  1990年4月26日下午6点多钟,于希海正躲在海边的小屋里休息,忽听海上传来阵阵呼救声。原来是北皂村的渔民解云超在海上检查网具时,由于海上猛然刮起七八枷风,他乘的船板脱了锚,被卷进深海。船上没有橹桨,解云超束手无策,任凭小船随风向深海漂去。于希海见状心急如焚,着急地对姐夫说:“快,快去救云超!”深谙大海秉性的姐夫,面卵色:“希海,咱出海人有句话:‘南风不出海,出海没有回头船’。现在刮着大风,出海太危险了。”于希海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回头船,我也要去救云超!”姐夫只好将滩上的一只小舢板推进海里,和于希海向云超追去。一个多小时后,他们进入了深海区。风大浪高,小船忽而被掀上浪尖,忽而又跌入谷底,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于希海全然不顾,只是两眼紧盯着前方,手中拼命摇橹。天黑下来了,已看不到前方的云超了。深海的风越来越大,浪越来越高,突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剧烈颠簸起来,随时都有翻沉的危险。希海姐夫一看不好,一把从于希海手中夺过船桨,大声喊着:“船太小,太危险,咱赶快回去换个大船。”回头船,逆风逆浪,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费力。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挣扎,他们才回到岸边。希海姐夫精疲力竭,一头栽到沙滩上。此时已是晚上10时许,解云超的父亲和姑父闻讯赶来,于希海着急地抓住云超父亲的手说:“大叔,快换大船,去救云超!”说完便跳上云超父亲的机帆船,向茫茫深海驶去……四天后,解云超被浮流冲到黄河入海口处,被东营市渔民搭救。而于希海三人却杳无音信。周围村的干部群众及于希海等人的亲属,被于希海舍身救人的精神所感动,天天徘徊在海边,他们祈祷,他们哭喊,多么想有一天希海能安全归来啊!5月28日,不幸的消息传来了,龙口镇屺?岛渔民在海上发现了于希海的遗体。原来,那天晚上,于希海等三人驾驶帆船没走多远便被巨浪掀翻,大海吞食了他宝贵的年轻生命,牺牲时年仅28岁。
  为表彰于希海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1990年9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于希海“雷锋式的好民兵”荣誉称号,10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11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追认于希海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上将深为他的事迹所感动,于1990年10月18日挥笔题词,盛赞于希海“生的伟大,死的光辉”。
  
同年(公元196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