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人物

袁金生

[公元1923年-1946年]

袁金生为[公元1923年-1946年]

  袁金生,1923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初二)生于江苏省如皋县掘港镇(今属如东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由于他出生在“龙抬头”的日子,父母便给他取名“金生”。然而,他的童年和金子沾不上边,是在贫困交迫中度过的。从9岁开始,他便下地干活,有时随父在近海撒网捕鱼;14岁以后在港口当搬运工。他想凭自己的力气改变贫穷的生活,但是现实却使他屡遭挫折。
  掘港镇地处富庶丰饶的江海平原。由于早年工农红军活跃在这一带,群众中影响很深,袁金生从小就听说了红军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许多事,心想,红军受到穷苦人的称赞,一定是为好人办事的队伍。
  1940年10月,由张正坤司令员和胡荣政治委员率领的新四军第三纵队在苏北泰兴县东黄桥决战胜利以后,东进来到掘港镇,大力开展减租减息活动,热情宣传共产党抗日的主张。袁金生听说新四军就是过去的红军,于是更加敬佩新四军。
  不久,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0,龟缩在北新桥高地的国民党游击第六纵队的头目徐承德,趁新四军第三纵队一部西进海安、兴化之际,向掘港大举围攻。担任留守任务的部队,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顽强的战斗,终于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这次战斗中,袁金生参加了担架队,亲眼目睹新四军战士为保卫根据地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壮举。他从新四军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了希望,毅然于1941年3月报名参加了新四军,被编入第一师第三旅七团三连一班。没多久,袁金生随连队参加了攻克南通县北石港的战斗。入秋以后,他又随部在夏家渡和五总埠等地拔除了日伪军三个据点。
  1943年5月20日夜,伪军钓鱼庙据点在朦胧的月光下昏昏暗暗。新四军侦察人员已查明,这个据点由伪军一个连驻防,周围只有围墙,警戒松懈。上级决定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在这里打一个歼灭战。袁金生和战友们隐蔽地进入攻击出发阵地。午夜时分,担任突击任务的三连一班,在月光下抵近围墙外面的壕沟。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梯子悄悄通过外壕。班长丁学礼带着袁金生翻过围墙后,被敌人察觉了。袁金生立即从右侧迂回过去,端起三八大盖枪,将敌哨兵击毙,趁势向据点里冲去。各攻击分队听到枪声,同时发起攻击。袁金生和战友们打进据点以后,听到一座小庙里人声嘈杂,听声音是伪军准备顽抗。他便飞跃过去,投出几颗手榴弹,炸得敌人鬼哭狼嚎。突然,伪军一挺机枪在房顶上开了火,-了三连的冲击道路。
  “我来掩护,你去干掉它!”班长低声朝袁金生说完,立即端起冲锋枪朝房上扫去。袁金生利用地形地物迅速跃进,靠近墙根,朝房上接连投去两颗手榴弹,炸掉了敌火力点。丁班长带着袁金生飞身跃进到小庙里,消灭了十多名伪军,缴获长短枪15支,小炮一门。随后,他们又同连队主力向伪军连部发起攻击,先后毙敌三名,抓获两名俘虏,缴获步枪四支,轻机枪一挺。
  由于袁金生入伍后作战勇敢,并在这次强攻钓鱼庙战斗中功绩突出,被提升为一班班长。
  为了巩固苏皖地区,壮大抗日力量,上级决定发起车桥战役。七团配合师炮大队强攻淮安市东南之交通经济中心车桥镇,三连担任营的主攻任务,一班被编入连队的突击队。
  1944年3月4日晚,月亮像个银盘挂在天空。袁金生和战友们乘着小船,借着芦苇荡的掩护,悄悄地从敌人的外围据点中间穿插过去,直奔车桥的东北角。袁金生带着全班冒着敌火力往前冲,很快接近了外壕。由于壕沟较宽,梯子搭到两边的沟沿,中间没有东西支撑,上下颤动,影响战士通过的速度。袁金生干脆跳进壕沟,用肩膀顶住梯子,让战友们迅速通过。当到达土圩子下面以后,他们又纷纷架梯子,搭竹钩子,很快翻越进去。
  距离土圩子一箭地远处,三座敌地堡正喷吐着火舌。袁金生命令二组掩护,自己掏出手榴弹,敏捷地接近一座碉堡,将手榴弹顺着射孔塞了进去,消灭了地堡里的敌人。接着他趁势又向第二座地堡跃进,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里面的敌人。另一座地堡也被其他战士炸毁。打开突破口以后,刘连长率二梯队及时赶上来。突击队采取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方法,又迅速向南发展。与此同时,主攻南门的二营也突进了土圩子。
  车桥战斗胜利结束后,袁金生在曹甸村加入中国共产党。
  转眼间到了1945年8月。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了!”
  抗战胜利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过长城内外,飞过大江南北。战斗在苏北敌后的抗日军民欢欣鼓舞,村村镇镇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袁金生和战友们一样,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
  就在抗日军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企图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要敌伪坚守所占领的城镇,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华中军区南部的高邮县城,直到1945年12月上旬,仍被日伪军占据着。
  高邮城位于扬州以北,两淮以南,西面有高邮湖、邵伯湖做屏障,东、南、北三面为众多的河川所围绕,只有京杭运河与淮扬公路贯穿高邮城南北。日军自1938年侵占高邮城至1945年12月,盘踞七年之久。他们在十米高、七米厚的砖石砌筑的城墙上构筑了机枪掩体和两层或三层的大碉堡等许多坚固的工事,并在城墙上设有哨所和沙包掩体。日伪军自恃城堡坚固,可攻可守,一再拒绝新四军的多次通牒。袁金生和战友们听到这个消息,肺都要气炸了,纷纷向上级请求,打下高邮城,坚决消灭拒降的日伪军。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在总攻前夕,袁金生把重要任务抢到手:一班配备一挺轻机枪,担任连队的第一突击班,从西北角突破敌人的防御,保证后续部队登城加入战斗。为了0完成任务,袁金生把全班编为三个突击组和一个火力组,并带领全班到前沿察看地形,给各组分配任务,明确运动路线和突破点。
  12月25日夜,大地黑黢黢的,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参战部队同时从北、东、南三面发起了攻击。袁金生带领的一班,像一把锋利的钢刀,悄悄地捅出去。战士们冒雨迅速趟过护城河,抬起云梯,一阵风似地接近了城墙,将三根大竹竿扎接起来的云梯靠上城头。袁金生他们迅速登上城头,投出几颗手榴弹,打退了敌人。其余的战士相继爬上城墙,占领了一小块阵地。
  此时,各友邻攻城部队纷纷行动,高邮城四周火光冲天,一片喊杀声。
  城墙虽被突破了,但袁金生和战友们并没有脱离险境。他们占领的地段只有30多米,而敌人在东西两侧各设有一个沙包掩体,从两面夹击。更困难的是,袁金生和战士们同连队已失去联络。袁金生迅速派一名战士下城墙联系部队。此时全班只剩下十人。但袁金生临危不乱,沉着地命令副班长带第二、三突击组向东侧发起攻击,自己则组织第一突击组和火力组向西侧扩大战果。
  正在这时,东面的枪声像炒豆般地响起来,一股伪军拼命朝一班反扑。袁金生指挥火力组,向反扑的敌人猛扫,把敌人打退,二、三组乘胜攻占了东侧的掩体。紧接着,袁金生又带领第一突击组攻占了西侧敌人的沙包掩体。这样一来,全班不仅打开了100多米宽的突破口,而且初步稳住了阵脚。
  西侧城角原有一个碉堡,攻击开始即被新四军迫击炮摧毁,但里面侥幸活命的十几个日军这时“呀呀呀”地反扑过来。袁金生端起步枪消灭了冲在前面的鬼子,一边高喊:“有种的,跟我冲啊!”一边跃出掩体,带着战士冲上去,又同敌人展开白刃战。
  袁金生孤胆对付三个鬼子,面无惧色。他端着三八枪,一会左挡右刺,一会又来个侧击,三个鬼子都奈何不得他。其余的战士也在同敌人厮杀,刺刀拼断了,就用枪托砸,用铁锹砍,有的竟同敌人搂抱厮打在一起。
  正在这难解难分时刻,我后续部队相继登上城墙,投入战斗消灭敌人,扩大突破口。这时,天已放亮,战友们看到一班同志都挂了花,而且多半是刀伤,在他们脚下,横七竖八地躺着被刺死的十多个鬼子和七个伪军。
  袁金生和全班马不停蹄,又和大部队投入城内巷战,直至完全解放高邮城。
  袁金生带领全班率先把敌人的城防线撕开一个缺口,又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那里,对整个攻坚战起了关键作用,战后他荣立特等功,被华中野战军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提升为一排排长。全团开展了学习袁金生运动。
  1946年7月,娘娘庙战斗中,一发炮弹炸伤袁金生的腰部,鲜血染红了他半截军裤,连里再三动员他下去,他坚持继续战斗,决心要缴几支美国枪。后来,连长只得强行命令他下去。哪料到,他在医院刚刚取出弹片,就悄悄地溜回来,参加了总攻,并缴获了三支“汤姆式”枪。就在这次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头部左面的太阳穴擦过,打穿了耳朵,他血流满面,昏了过去。
  在后方,他的伤还没完全痊愈,就急着要回部队。医院领导见他多次负伤,劝他留下来工作,他却说:“我在医院躺着比受伤还难受,我不能吃老本,还要再去杀敌立功!”几天后,他就赶回连队。
  12月3日,部队奉命由涟水县南下执行任务。一夜80里急行军,袁金生虽体质虚弱,在连续负重行军的情况下,已经力不能支,但是他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还主动帮助别人。在他的脖子上,经常搭着二三条米袋子,背着别人的笨重的美造“八粒快”半自动步枪。
  12月7日深夜,阴云密布。担任穿插任务的袁金生所在的第三旅七团,在盐(城)东孟家沟同敌第六十五师先头部队一六○旅四七九团的前卫营相遇。敌人发觉情况不妙,急忙沿(南)通(赣)榆公路南逃。第七团指战员们紧跟追杀。天刚蒙蒙亮,袁金生带着全排刚追到一座土丘附近,突然听到左前方村庄里敌人的喊叫声和哨子声。一侦察,原来是一二百敌人正在庄南头集合呢。袁金生连忙叫三个机枪组爬上土丘,对着敌人猛烈扫射。敌人猝不及防,一下子乱了营,倒的倒,叫的叫,逃的逃。
  准备逃跑的敌人,正在庄子里放火,想利用这浓密的烟幕作掩护,向南逃命。袁金生他们在敌人后面紧追不舍。
  突然,在前面200多米处的一座坟包上,敌人射来了一阵机枪子弹。两个战士中弹牺牲,袁金生也胸部中弹,扑倒在地。一位老乡听说是战斗英雄袁金生负了重伤,立即跑到家里,卸下一块门板,抬着袁金生往包扎所飞奔。
  可是还没有到达团包扎所,这位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屡建功勋的英雄,已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同年(公元192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