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永春人物

尤扬祖

[公元1892年-1982年]

尤扬祖为[公元1892年-1982年]

  尤扬祖,原名逢春,达埔乡蓬莱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幼年时家境贫寒,只读三年私塾。母亲做豆腐,他肩挑叫卖。稍长,先在一都当店伙,后到县城永同-店当店员。他工作勤谨,用心学习,得到店东提携,往印尼安汶谋生。
  初到安汶,在同德栈当店员。该店是做土产买卖的,他认真负责,深得店主信任。两年以后,被派到实勿濑同德分栈任司理,由于经营得法,业务蒸蒸日上。
  民国12年(1923),他和几位同乡集资到万鸦佬开设协丰公司,经营土产收购和出口业务。万鸦佬在西里伯岛的北端,是个小埠,但他多方策划,业务很快有了进展,不久就成为西里伯岛北部经营土产输出的首户。
  扬祖为人豪爽,热心公益,经济基础较为稳固以后,就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民国14年,他发动本埠同业侨亲创办万鸦佬中华学校,被推为董事长。学校规模逐渐扩大,他亲自规划起盖教室宿舍。山于他事事带头,所办的事又坚持到成功,所以得到埠中侨亲的信服。18年,他独资在家乡创办五保小学。
  民同24年,扬祖回国到华北参观考察。当时天津有家华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萨拉齐从事农垦,他应该公司常务董事兼经理的请求,投资3万元。
  抗日战争发生以后,海外各埠华侨组织筹赈会,万鸦佬的华侨在他领导下也成立筹赈分会,并被推为主席。该埠虽不是大埠,但侨众爱国情切,捐助数日可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扬祖携眷回国。当时,福建华侨创办华侨兴业公司,扬祖为董事之一。
  抗战胜利后,他重返印尼,住在西里伯岛首府望加锡,仍做土产生意,兼办种植业。在印尼人民反对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他尽力赞助印尼人民。
  1950年8月,印尼总统苏加诺到望加锡视察,华侨举行欢迎大会,尤扬祖担任大会主席。他在致欢迎词时说:“我们华侨和印尼居民要更加互敬互助,携手前进,为建设印尼而共同努力。我们希望中印(尼)成为兄弟之国,为亚洲民众的幸福而奋斗。”苏加诺在欢迎大会纪念册上签名,同时签名的达320多人,这是一次友谊的盛会。当我国决定在望加锡设立领事馆时,扬祖立即把自己的住宅让出来,作为领事馆的馆址。同时把两个女儿送回祖国读大学。这一年,他捐助家乡刚创办的达理中学建筑校舍,并选择地点建筑延清小学校舍。
  1952年国庆节,印尼华侨组织回国观光团,扬祖为副团长。在参加国庆观礼并到东北参观后,他返回家乡,第二天便步行上猛虎山,察看解放前他出资封育山林的情况。他说:“靠山吃山,南洋也开垦山芭嘛!”他一心记挂的是家乡的建设。
  1953年夏,他携儿女回国,并把带回的资金加入福建和广东的华侨投资公司,在印尼只留一些不动产。后来在解决双重国籍时,印尼驻华首任大使曾征询他是否让一位儿子入印尼籍,以便管理在印尼的不动产,他婉言谢绝了。这一年冬天,他创办猛虎华侨垦植场。他不畏严寒,上山指挥,和工人一起夜睡草棚达3个月。第二年春,他从漳州购来柑苗,并亲自到福州、漳州礼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工,精心栽培。同时,指导北硿华侨农场在山地种植柑桔,并代请技术员;又与归侨邱清秀等人集资创办天马山华侨垦殖场,扩大山地柑桔栽培试验。这些试验均获得成功,为永春柑桔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1954年,扬祖以永春民间酿制的老醋有其特色,即投资创办侨新酒厂,生产老醋。该厂于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永春酿造厂,所产“永春老醋”为全国四大名醋之一。第二年,他又和永春侨亲捐建永春医院新院舍。
  1958年,扬祖带头捐资创办永春华侨中学,并受南安印尼华侨黄怡瓶的委托,在丰州开办南安华侨中学,出任董事长。同年,他看到永春通用机器厂设备比较简陋,捐20万港元从香港购来车床,为该厂发展成为专业的水电设备厂打下基础。
  1960年,县里接受他办职业中学的建议,在延清创办永春农垦中学,他答应捐资20万元建校舍。后因学校布局调整,农垦中学停办,工程也停止施工。同年,为扩建猛虎垦植场,他自办苗圃,培育柑桔无病良种苗木;为增加有机肥,他自备外汇港币10多万元,从香港购进良种种猪和饲料,圈养积肥,生产仔猪供应农家。1965年,垦植场由国家接办,改为猛虎果林场。为表彰他在永春提倡种柑的功绩,中共永春县委会和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在猛虎果林场建立扬祖纪念亭,并树碑记其事迹。
  此外,他还捐款1.5万元帮助蓬莱大队建立蓬莱果林场,种植柑桔,并捐建蓬莱石拱桥。
  扬祖一生对亲人戚友的子弟,甚至素不相识的青年,只要是好学求进步的,他都乐意资助,使其成材。
  1978年,他已卧病在床,还挂念家乡的教育事业,决定将在福州市的三座房产捐赠给延清学校。为表彰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追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扬祖在印尼已有不少家财,但却不曾在家乡购置一分田产。1950年初,他回到家乡,许多亲人朋友劝他盖座新楼房,他不同意,还是住原来的旧屋。他生活俭朴,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他小时候卖豆腐,母亲很疼爱他,如果是冬天,过一段时间,就买一点瘦肉做羹汤,顿煮咸芥菜干饭给他吃,他觉得这是当时最好的美食了。直到晚年,他还是很爱吃咸芥菜干饭和肉羹汤,并且以此招待客人。
  他一向认为:经商的目的在于谋利,但要得之有道,用之有道,凡是有利于祖国、有利于社会人群的,都应尽自己的力量去做。
  他是第二、三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侨联副主席。1957年被选为福建省副省长。1962年起,担任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任职期间,对国家大事,地方兴革,都就其所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号召广大侨胞参加祖国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
  1982年5月17日,扬祖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90岁。
同年(公元189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