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宁德市> 霞浦人物

游寿

[公元1906年-1994年]

游寿为[公元1906年-1994年]

  
游寿
  游寿,女,字介眉,县城东街(今万贤街)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出生。高祖光绎、曾祖大琛均进士出身,父学诚,清末举人。
  民国9年(1920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参加学联和反军阀斗争。民国14年6月,加入共青团,任师范学校团支部书记。10月,任共青团福州地委妇委书记。适父逝,回乡奔丧,接任县女子高等小学校长职。民国17年,进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深造。民国2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尔后在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任教。民国23年,考入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半工半读,兼课于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民国25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在江西临川与雷洁琼一起组织抗日后援会。民国30年,在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主讲中国古典文学。民国34年,参加中央博物院筹备工作,与著名学者曾昭燏一起整理善斋青铜器,后任博物院馆员,完成《李德裕年谱》等历史、书法方面的论证,并创作《伐绿萼梅赋》等文学作品。民国35年回南京,任南京图书馆金石部主任。民国38年重返教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新中国成立。
  1951年起,在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主动承担学校几万册图书整理工作。1957年,为支援边疆建设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先后任中文系、历史系教授,讲授考古学、古文字学、先秦文学和书法艺术。她治学严谨,主张“陈言务去”,提倡“研究要新颖”,反对“雷同”。她配合教学,组建文物室,挖掘、收购、采集文物,共收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一枚精致的“石刀梗”,属全国仅有的稀世之宝。
  她对考古工作尤有建树。1960年,哈尔滨市郊黄山出土猛犸象骨骼残断,她据此推断黑龙江省有古人类存在,并撰《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呼盟的旧石器晚期骨制工具》一文。后考古队陆续发掘出大量的骨化石和骨制工具,证实她的论断,她的观点得到学术界承认。1979年2月,她在黑龙江省考古学会议上,以自己对拓跋鲜卑人的起源及发祥地的考古研究所得,否定“石室”在原苏联界内尼布楚城西之说,提出应在嫩江流域一带。经呼伦贝尔盟文管站米文平多次实地考察,同年8月,终于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发现“嘎仙洞”,从石壁上发现1500多年的“石室”祝文,证实“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人发祥地的“旧墟石室”,为新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引起国内外极大反响。1980年春节,游寿回乡探亲,3次深入赤岸村考察,发现唐代大石槽,南宋绍兴间井栏碑刻,宋代碉堡残垣和宋瓷影青碎片等珍贵文物,为研究霞浦古文化提供依据。
  游寿酷爱书法艺术,在福州女师念书时,受严师邓仪中教诲,勤学苦练,进南京中央大学后,从国学大师胡小石攻先秦文学和书法,从事金文、甲骨文研究,对大量的金文拓片和汉碑临摹不辍,专心领会,发表《书苑缕锦》等有价值的书论文章,提倡书作要“讲究艺术修养”,增加内在力。她擅长篆书、隶书,既承师法,又博取众家之长,形成柔刚合一的独特风格,名家赞其书法“存秦风汉骨之神,露古雅苍健朴拙”。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赞她是“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与南萧娴比肩。晚年,注重书法理论研究,对“南帖北碑”有独到见解,说碑帖互为影响,曾撰《从大兴安岭北魏摩崖祝文看北朝书法》一文,阐述碑帖及摩崖石刻的区别。在任黑龙江省书法协会副主席时,书法活动频繁,常为国内外友人挥毫题字,作品远传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多次在国内及日本、新加坡参加书法交流展。1985年,日本出版的《书道年谱》,对她的书法给予很高评价。
  游寿热爱家乡,十分关心家乡建设,曾应聘担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空海研究会名誉会长。先后赠送《桑梓恭敬录》、《炳烛斋诗手稿》、《文史资料选辑》和一些个人著作,为编修新《霞浦县志》提供参考。还为石涧风景区、千年古刹建善寺和关帝庙农贸市场等题写匾额、门联、楹联。
  她著述甚多,发表的有《金文之策命与赍赐仪物》、《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晋黄淳墓表跋》、《梁天监五年造像跋尾》、《从考古文物中看度量与工具》、《楚辞琐谈》、《历代书法选》、《古文字形体学》等30多篇(本)论著,被誉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家。
  游寿从教近70年,桃李满天下,当代哲学家杨超、文学家徐家婷等皆出其门。1986年,值她80寿辰和执教60周年之际,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书法协会为她举行庆祝活动。同年春节,黑龙江省委书记、省长专程登门拜贺。
  1994年2月16日,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9岁。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