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西省> 赣州市> 赣县人物

易秀湘

[公元1905年-1954年]

易秀湘为[公元1905年-1954年]

  易秀湘(1905~1954)
  易秀湘,江西赣县人。家贫,6岁给地主放牛,只上了3年小学。民国15年(1926),一些在广州农-动讲习所受过训练的共产党员到赣南开展农运工作。易秀湘经易存节介绍,参加了农民协会的工作,并担任了龙头乡农民自卫军的中队长。
  大革命失败后,赣南的工农运动遭到国民党 派的残酷摧折。民国18年(1929)2月,易等人重新秘密组织了龙头乡农民协会,易任委员长。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2月任龙头乡农民赤卫军大队长。同年4月任赣县良口区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区游击第一大队特务长。9月,所部编入红三十五军三八团,他担任团的军需员。其后历任红三十五军政治部总务科科长、红军独立第三师所辖的连队指导员、红二十二军政治部政工连政委、六十六师政治部党总支书记等职。民国23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任一军团一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后因病调一军团野战医院休养,并兼任该院党总支书记。红军到达陕北后,他被调任中央红军第一后方医院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军委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部长等职。民国29年(1940)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翌年任-供给部部长。因叶季壮部长有病,易代理后勤部部长。中央决定,实行精兵简政,中共中央管理局与-供给部合并为中共中央事务管理局,易先后任副局长、局长。该局具体负责中直、军直机关和警卫部队的供给,任务十分艰巨。易秀湘组织人员到沦陷区和国统区收购大批粮食、食盐、布匹,组织干部战士上山烧木炭,建立被服厂、粮库、盐仓、草料站、木炭栈,并开办了“西北商店”、“青年菜市”。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基本保证了每人每月供应粮、油肉菜等,保证了人人有被盖,有冬装,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民国31年(1942)2月边区-会议后,中央管理局负责在延安的中直机关、部队大生产运动的组织领导和供给保障工作。易与管理局的同志,除了要完成本局、本人应完成的生产任务外,还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他走遍了延安,逐个单位检查工作,使管理局所承担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有声有色,成绩卓著,名列全边区乃至各解放区的前茅。在管理局和易秀湘等同志的配合下,民国31年,中直机关的生产收入即达2581万元边币,自给率为48%;民国32年,中直军直全年生产节约总值为7亿元边币,自给率为58%。其后几年,中直机关的大生产运动更日益蓬勃发展。
  民国34年(1945)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毛泽东面嘱易秀湘,要他从会务上、生活上保证“七大”开好。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易作为正式代表,除坚持参加会议外,并根据代表们的意见,不断改进会务工作,为“七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民国34年10月6日,易被任命为中共-后勤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易负责中央管理局赴东北干部的组织工作,任中共中央冀热辽分局委员兼冀热辽边区政府贸易局局长、泰华贸易公司总经理。到东北后任西满军区后勤指挥部副部长,后调任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1949年,受中共中央委派,率领200名财经干部随军南下广州,接管华南财经工作。易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华南分会(简称“华南财委”)副主任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同时还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务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职。广州是建国初期唯一的通外口岸。当时,敌特破坏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和盘踞南海诸岛的国民党军仍在顽抗,从而导致社会混乱,通货膨胀,外钞充斥市场,不法资本家和奸商乘机兴风作浪。为贯彻中央的指示,易秀湘在经济战线上和敌对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立利民商店,粮油公司等,专收人民币,使人民币逐渐占据市场。成立税务局,专收人民币税款,打击外币。确立了人民币的地位,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心。并在县以下的乡镇成立税务所,粮管所,使全省的财贸组织健全起来。
  建国初的广东,财经工作的任务相当艰巨,既要以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援解放海南岛,又要通过进口筹集大批物资支援国内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易按中央关于保证重点的方针,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水利、铁路、纺织这些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建设上去。坚持量力而行,不搞百废俱兴,使华南的经济建设在困难的条件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50年华南地区经济建设成就超过了建国前的历年建设水平。
  朝鲜战争爆发后,华南财委在易秀湘主持下,根据华南地处国防前线、紧接港澳、侧临台湾等复杂情况,要求财经工作大力贯彻中央提出的“国防第一”的方针。在财政方面,继续贯彻财经统一、多收少付的精神,完成税收计划,严格控制开支,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贸易方面做到“维持市场,稳定物价”,力争金融物价不乱,保障人民的生活。并要求各县建立贸易公司,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圩镇设立国营商店。加强金融管理,逐步发展合作社。1951年,华南地区上交国库的税收占全国的39%,成为全国三大税收地区之一。
  当时,为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中央决定在华南开发橡胶,以解决国内的橡胶供应问题。1952年,成立以叶剑英为局长、易秀湘为第一副局长的华南垦殖局,主要从事橡胶的种植开发。1953年易任总局代局长。他带领调查组,不顾国民党残匪的袭扰,跋山涉水,深入云、粤、桂三省实地勘察,并访问了植胶老华侨,为选择场地、制订规划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他领导下,华南垦殖局在广州建立了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并在海南岛、粤西和广西设立了试验站。1953年被任命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翌年广东省计划委员会成立,易兼任主任。锐意开创广东的计划工作。
  易在广东期间,带病坚持工作,多次谢绝了组织上让他疗养的安排。1954年冠心病频频发作。1954年9月,带病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10月3日,毛泽东主席请他吃饭,当毛泽东称他易部长时,他说:“我不是部长”。毛泽东说:“叫你部长有什么关系嘛!是老部长了嘛!”10月5日,住入北京医院检查治疗。10月8日晨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医院逝世。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在讣告中称易“毕生效力于中国革命事业,备受艰苦,严经考验,堪称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我党的忠实战士。在华南几年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工作,卓有成绩。此次于长期积劳成疾之后,又抱病赴京开会,会全不忘工作,终于病重逝世”。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