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龙岩市> 长汀人物

吴在东

[公元1905年-1983年]

吴在东为[公元1905年-1983年]

  吴在东,原名星煜,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十五日生于长汀南山大田。民国十二年(1923)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圣约翰医学院预科学习。民国二十年(1931)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留校任病理系助教。民国二十二年(1932)淞沪抗战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战地手术队。民国二十三年(1934),留学于英国、德国。先后在伦敦大学、柏林大学等校病理研究所进修,被推荐为英国病理学会会员。不久,发表论文《肺部弥漫性淋巴管内癌症》,受到著名肿瘤病理学家威利斯的推崇。其中一些论点至今仍为中外病理学家所引用。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完成《非特异性损伤所引起的纤维素样变》的实验研究。否定了当时在德国普遍认为“纤维素样变仅是变态反应的一种表现”的片面结论。这一创建在德国病理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深受赞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在东毅然回国。在中共党员杨刚的启发下,他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二十七年(1938)一月,应聘为广州孙逸仙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十一月重返上海医学院执教。翌年,和进步人士共同筹款资助新四军。三十年(1941),率领一批学生赴重庆,途中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被困香港。翌年一月,经东江纵队营救,进入游击区,积极为纵队培训医务人员,随后,往重庆任上海医学院病理科主任。同年五月,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亲切会见。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四年(1945)年,先后在贵阳中央医院、宜宾同济大学医学院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在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到南京中央医院、中央大学医学院及湘雅医学院行医与任教。南京解放前夕,他冒生命危险营救被捕的爱国青年学生,并断然撕去出国护照,满腔热情迎接解放。
  建国后,吴在东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曾被推荐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12月任南京市卫生局局长,积极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工作。1957年在墨西哥国际外科会议上宣读论文《日本血吸虫病和结肠癌的关系》,受到国外学者好评。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参加国际科学委员会赴朝调查美国进行细菌战的罪行,中央卫生部授予他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奖章一枚。1953年11月,在东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病理系主任。1956年,赴苏联参观学习,并应邀加入苏联病理学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调解放军总医院工作,任病理科主任等,并兼任《中华病理学》总等多种职务。
  为了发展我国病理学研究事业,吴在东特别重视人才培养。肿瘤病理学家顾绥岳、超微波结构病理学家武忠弼、以及沈琼、晏良逐等,早年都受过吴在东的教导。他关心家乡教育,捐款1,000元给长汀大田小学。生前他留下遗言:死后,尸体捐作病理研究之用。
  1983年3月19日,吴在东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