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市> 连江人物

吴适

[公元1878年-1958年]

吴适为[公元1878年-1958年]

  吴适(1878~1958年),字任之,号兰园。出生于连江东湖乡东塘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增昌早丧,赖母和姑抚养成人。吴适自小励志求学,爱好图画,博览群书,弱冠即中秀才,曾在晓澳任小学校长,并被县咨议局聘为文牍。
  吴适青年时富民族思想,痛恨清朝腐败,淡泊功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其侄济金引荐,加入透堡“广福会”秘密团体,后被推为“大哥”(会长),定期聚会,习文练武,商谈国是,会员很快从50余人发展到300多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吴适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明确以推翻封建王朝为革命宗旨,把“广福会”改称“光复会”,成为同盟会所属的一个革命团体,并在县城、马鼻、长龙、丹阳等地设活动据点,创立学生自治会等外围组织。吴适常到福州与林文、林觉民、刘元栋等联络,共图革命,挽救中国。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林觉民由日本东京返榕传达同盟会在广州起义的决定,林文写信告知吴适,并派刘元栋来连联络。吴适迅速组织26位革命党人,于三月二十五日(阳历4月23日)从马尾乘船转香港抵广州参加起义。三月二十九日,吴适等26人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下午五时半投入主攻两广督署的战斗,后转攻军械局,与李准卫队遭遇激战,因寡不敌众,起义失利。连江志士相继牺牲9人(后安葬于黄花岗)。吴适与黄顺基等先潜存理发店,第三天沿路沟匍匐至城外时不幸被捕。吴身陷囹圄,视死如归,理直气壮地自认革命党,并挥毫直陈政见,措词激烈,被判绞刑待决,督府李准曾派员诱降被严斥拒绝。吴适在狱中以画自遣,并分赠狱卒及司狱,幸未受-。一日,有个自称李蓉官的来狱看望,告知革命党人正在设法营救,吴以“大事未成,当谋再举,勿以我为念”与之珍重道别。同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福建督府电请广东督府把吴适护送回闽,途经厦门被统制张海珊留作襄助,后由福建督府派任省盐政监督。
  民国2年(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吴适参加讨伐袁世凯,其东塘祖居被县公署查封。民国5年,吴适召集旧部反袁护国,率队攻入县城,后又相继攻下罗源、宁德、政和等县,震动闽东。袁死后护法军遣散。民国6年,吴再度赴粤,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内政部佥事。同年奉孙中山命返闽收编各地民军,进行护法战争,队伍扩展到5000人,吴被委为连罗古屏大游击司令,在闽江流域,牵制军阀李厚基,大大减轻闽南、闽北护法军压力。后又参加驱李(厚基)运动,并逼近省城,因孤军无援,功败垂成,吴又到广州任-秘书,颇得孙中山信任。
  民国11年,北伐军兴,吴适被委为北伐军大本营十一路司令,与孙中山同驻韶关。后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突围登楚豫舰,后移永丰舰,吴两次冒险登舰汇报军情,还接受孙中山命令冒死携款至香港接济革命同志。同年8月奉令回闽召集旧民军,编为福建自治军第五路。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军长到福建时,吴被委为第一警察司令驻福州。同年12月许返粤讨伐陈炯明,委吴为后防司令。未几北洋军阀孙传芳、周荫人相继入闽,派人招降吴适,吴不为所屈,严词拒绝。民国13年,吴率部在松溪、政和一带,不久奉命改编,只身赴粤。后又奉命回闽在古田、屏南等县召集旧部,以作内应,迎接北伐军入闽。何应钦攻下福州后,吴适所部被正式收编。吴适来省述职时,自请任福建救济院院长。民国14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吴亦引退,结束戎马生涯,居福州乌石山卖画自给。抗战时期,福州两度沦陷,有人拉吴适参加维持会,遭到严辞拒绝。吴适星夜辗转永泰蛰居,表现出坚贞民族气节。
  吴适博学多才,能诗会画,诗画结合,意境飘逸。在一幅画竹中题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日亦虚心”诗句,并以此自勉。曾被推为福州“龙珠画苑”副社长。他有画作300余幅,诗作亦多,现多存其后人处。新中国成立后,吴适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选为省政协委员,福州画院名誉院长等职。1958年8月28日在福州病逝,享年80岁。
  
同年(公元187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