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合肥市> 巢湖人物

吴屏周

[公元1916年-1947年]

吴屏周为[公元1916年-1947年]

  吴屏周,1916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罗家巷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家里贫穷,他只上了几年学,-中途辍学。19岁时离开芜湖职业中学去淮南铁路局做工,后来当上了火车司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下,他开始懂得了革命道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关头,吴屏周忧心如焚,怀着“宁愿饿死,决不替敌人开火车”的一腔热血,于1938年春天毅然离开了铁路,参加了中共巢县县委领导的青年训练班,在那里由训练班负责人刘顺元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巢县成立抗日动员团体——抗敌动员委员会,吴屏周担任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他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组织中共黄山区委会,并担任区委书记。同年秋天,根据上级党委关于“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坚持巢北斗争”的指示,吴屏周奉命组织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巢湖游击大队,打击日伪军,建立敌后抗日政权。1940年,他调任淮南津浦路西区委组织科长。1942年调任定风怀县县委书记,后调新四军二师任军工部政委。1945年1月调任华中军区军工部政委。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国民党军队依仗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悍然发动了内战,大举向解放区进攻。各战略区遵照中共-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互相配合,共同歼灭来犯之敌。随着战争的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这时,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各战略区的解放军急需大批攻坚用的炮弹,以保障战略进攻的胜利。因此,中央决定迅速在大连秘密筹建兵工生产基地,由朱德总司令签发电报,要求各战区速派干部携带资金到大连筹备兵工生产事宜。
  1946年12月,吴屏周由华中军区军工部直接调往大连。1947年5月,吴屏周被刚刚组建起来的建新公司任命为裕华工厂(炮弹厂)厂长。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旅大地区被国民党军队从海上到陆上严密地-着,人民的生活极端困苦。在这种形势下,吴屏周带领一批工人在人烟稀少的龙头山下开始了艰苦创业。
  龙头山两面环海,交通闭塞,几乎与外界隔绝。在这隐蔽的地方建立兵工厂,对工厂的安全保卫和保密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但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给工厂的建设和职工的生活带来许多困难。抗战胜利前,日伪曾在龙头山开山采石用于建工厂、修公路,把一个雄伟壮观的龙头山破坏的面目全非。山下还有日本人开办不久的一个小型胶合板厂。日本投降后,这个小工厂遭到严重破坏,机器设备及原材料一无所有,仅有的几处小工房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到处是瓦砾成堆,杂草丛生,那真是白天乌鸦叫,夜晚野狼嗥的地方。要在短时间内把如此荒凉的地方建设成一个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兵工厂,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当时吃的、喝的、住的什么也没有,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吴屏周,这位铁路工人出身,扛过枪打过仗,在血与火的战场上锻炼成长起来的干部,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以坚强的毅力,火一样的热情投入这场新的战斗。
  他坚信,被解放了的工人阶级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什么困难都能战胜。他依靠两个法宝,一是依靠群众,二是艰苦奋斗。5月份开始选点建厂,土建工程和设备搬运维修安装等工作需要同时进行。昼夜奋战了三个多月,炮弹厂在龙头山下终于拔地而起。一排排工房,取代了过去的一片废墟,经过调试后的几百台机床在马达的轰鸣声中有节奏地转动起来了。在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中,炮弹厂的炮弹试制工作正式开始了。当时由于没有合格的原料钢,而是采用从大连机械厂拉来的车轴钢试制炮弹,用这种钢材制造的炮弹能否达到性能要求,杀伤力如何,必须对弹体进行爆破试验,分析弹体破片,才能得出结论,并以此确定弹体是否需要经过热处理等工序。
  1947年9月23日进行弹体爆破试验,试验场选择在离生产工房较远的龙头山下的海岸边,由炮弹厂厂长吴屏周、引信厂厂长吴运铎亲自进行这次弹体爆破试验。因为这次试验对今后工厂的生产至关重要,同时它的危险性也是很大的,这就是两位厂长要亲自试验的缘由。
  当时采用的试验方法是用拉线引信起爆。就是挖一个坑,把炮弹埋进去,外面只露出炮弹的引信。引信撞针用保险叉卡住,保险叉上系有钢丝,在钢丝上结上绳索,由操作人员在掩体内拉紧绳索,使保险叉脱落,撞针便击发-引爆弹体内00。
  第一颗炮弹0了。那巨大的0声冲击着山岩,震得悬崖上的石片和泥土纷纷下坠,声浪被高山挡回来,消逝在辽阔的海洋上。炮弹的碎片和碎石向四面飞迸,“簌簌”飞过他们的头顶,飞进了奔腾的海浪里。吴屏周微微地抬起头,伸了一下舌头:“好家伙,真厉害!”“就是要它厉害啊!”吴运铎接着答道。他们在现场搜寻弹片,作了0结果的记录。紧接着第二颗炮弹也顺利地0了。但是第三颗炮弹却成了哑炮。吴运铎扯完绳子后,引信的保险叉掉了,炮弹却不声不响。他们趴在地上静听着动静,吴屏周忍耐不住了,站起来要去看个究竟。吴运铎连忙拉住他的衣服说:“再等一下!像这样的事也是常有的:炮弹当时不炸,等你走近它,它又正好0了,我们抽支烟吧!”他们抽着烟,目不转睛地瞅着炮弹,只听海涛不息地喧哗着,炮弹仍旧没有动静。此时吴运铎心里很烦躁,他丢掉烟头,冲着吴屏周说:“你蹲在这里等着,我先去看看。”吴运铎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走近炮弹,仔细地观察,寻找它不炸的原因,虽说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是面对着炮弹,神经还是一阵一阵地紧张,心砰砰地跳得厉害。这时他深深地呼吸了两口气,尽量让自己镇静下来。
  撞针是打下去了,有没有打中起火-呢?得不到答案,惟一的办法是冒着危险把引信拧下来。炮弹随时都会有0的危险,吴运铎紧紧握住引信,使劲一拧,引信螺丝松动了,他屏住呼吸,慢慢卸着引信,警惕因它的震动而引起0。这时吴屏周因不放心也跟着跑来了,他们扒开炮弹周围的泥土和石块,把炮弹从坑里起出来。紧张地战斗结束了,汗水湿透了内衣,经清凉的海风一吹,身上很是畅快。这颗炮弹作废!
  他们继续进行试验。第四颗、第五颗、第六颗连续顺利0,扬起的尘土像浓雾一样弥漫了山脚,那沉雷般的0声夹着弹片的呼啸,压倒了海浪冲打山岩的怒吼。
  当吴运铎扯动第七颗炮弹的绳索时,炮弹没有0,再拉一下绳子,绳子松松地躺在地上。他俩当时怀疑绳索中段某处被拉断了,慢慢地收紧绳子一看,绳子头仍牢牢地拴着钢丝上的保险叉。他们彼此望了一眼,吴屏周眉头一皱:“怎么又不响啦?”
  “照老规矩,抽支烟再说!”
  他们点着香烟,一声不响地蹲在土坡后面,低着头苦苦地思索着炮弹不炸的原因。“难道又是引信的毛病?”吴运铎猜想着。“那可不一定……”吴屏周自言自语。
  忽然,吴屏周用力摔掉手中的半支烟,向炮弹跑去。吴运铎也随即扔掉手中的烟边追边喊:“等一下,别动手!危险!”
  “这回该我的了,你别来!”吴屏周头也不回地只顾往前跑。
  他俩几乎同时到达了埋炮弹的地方,吴屏周背着高山蹲下去,准备检查炮弹,吴运铎背着大海蹲下来,炮弹就在他俩中间。万万没有料到,当他俩刚弯身检查时,炮弹山崩地裂般地0了。吴运铎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之中,而吴屏周当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共患难的战友和朝夕相处的工人兄弟。这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工人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好厂长。
  不幸的消息传开,火热的工厂顿时沉浸在哀伤的气氛中,大家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哀悼为创业、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而献身的吴屏周厂长。为了永远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并教育后来人不要忘记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而献身的第一任厂长吴屏周,工厂为他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地址选择在厂区西部的杨劈山下,占地3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在这里既可以看到海上的日出,又可以看到在沸腾的龙头山下所发生的一切,让他永远与全厂同志在一起。
  陵园的正面有两个高大的门柱,两侧写的挽联是:
  山霞千古存浩气
  海啸朝夕慰英灵
  (杜永生)
  
同年(公元191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