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龙岩市> 上杭人物

温梓祥

[公元1912年-1961年]

温梓祥为[公元1912年-1961年]

  温梓祥,民国元年(1912年)生,上杭茶地乡沂溪村人。早年毕业于漳州省立第八中学师范科,在乡内先后任小学教员、校长和乡长。
  民国27年5月,日寇攻占厦门,漳泉沿海地区局势动荡,他以私人交情,促成晋江私立民生农校于次年春迁至茶地。29年秋,民生农校在茶境乡(当时茶地、泮境合并为一个行政乡)和近邻各乡招收高小毕业生50名入学。30年夏,晋江来杭学生都已毕业离校,为使本县招收的学生继续学习,温倡议接续下去,创办自己的学校,成立董事会,自任董事长,邀请县内知名人士为董事,定校名为“私立力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发动乡民将公尝会季的田业捐献为校产,报准立案,成为当时县内第二所中等学校。
  温在茶境乡长任内,以农校教师为智囊,成立乡建设委员会,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兴革事项有:减轻佃农的地租负担,实行三、五七减租;开发泮境的优质瓷土,创办瓷厂,生产多种品种、规格的瓷产品;利用山区的毛竹资源,在白石笏设立造纸厂,生产毛边纸和玉扣纸;引进早熟高产的水稻,在农校实习农场试种,为良种推广做出示范;安排农校学生并发动乡民垦山,大面积种植油茶;设立乡卫生所,便利乡民就医;在县城投资买下私人开设的“复兴书店”,经营印刷业务,增进乡财收入。尔后,主持制订《三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推行建设事业,预期从34年起的三年内,完成19项工作目标。主要项目有:实行耕者有其田;推行各种合作事业的新经济组织;宽筹教育基金,村村有学校,人人受教育;举办工作竞赛,提高行政效率,改善生活条件,倡建新式住宅,讲卫生、讲科学等等。
  为了鼓动人心,形成浓厚的建设气氛,他亲自拟定不少寓意深刻的标语,用特大字型写在乡内各处的显眼墙壁上。农校的墙上写有“生活一天,力行一天。”“力向农村去,行从大道来。”乡内公众场所写得最多的墙标是:“建设农村,造福民众!”他写的诗《伟大的手》,经谱曲为力行校歌,其中“它有力量,它要奋斗,要把世界一切-铲除,要把世界一切弱小者扶救”几句,反映了他的追求和抱负。
  温在茶境乡兴起的建设新农村热潮,引起当时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极大关注。民国34年夏,研究所派出由章振乾教授率领的“农村经济调查团”,前来茶地进行考察,并在当年的《社会科学》(季刊)和研究所的《研究汇报》上发表了调查报告。
  温以其机智果敢见称于人。该乡翁家陂人李瑶,曾任地方武装钟绍葵部的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钟部奉命改编,开赴抗日前线,李瑶脱离军伍,遁隐乡里,聚, 吸毒,0流氓兵痞,抢劫分赃。民国31年春,温奉命缉拿李瑶。他亲临李家,佯为拜访,备受酒肉款待,道谢告辞时,主人还送行一程,这时他出示“手令”,李在惊慌中企图逃跑,他即拔 将李击毙。由茶地到县城有30公里,途中要翻山越谷,几处路段常有强盗出没。一次他由县城回乡,途经泮境适安亭,遇上土匪将他和其他过往行人堵截亭内。他手拿雨伞,在伞内紧握手 ,不露异样神色,趁匪徒忙于搜 财物,募然扬起伞把,从伞筒里射出 ,将一持 匪徒击毙,其余两名匪徒死命逃跑,他的机智、沉勇,一时传为奇谈。
  民国35年,温当选省参议员,扩大了活动天地。后因全国形势发生变化,人民解放军由局部-转为战略进攻,温的乡长之职被撤,从而使他认识到必须弃暗投明,才是唯一出路,于是在38年5月与闽西地区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一起发动武装起义,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起义后任闽西义勇军行动委员会上杭县分会主任,行使县长职权。秋后奉命去省,旋往广州,参加南方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及土改、“五反”工作。1953年4月调汉口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研究室任职。1955年3月因追究历史问题,受到逮捕关押。1961年1月在龙岩监狱病故,卒年50岁。1980年9月中共龙岩地委落实党对起义人员的政策,下文指出:“1955年3月追究其历史问题,将其拘捕、关押是错误的,应予纠正,恢复其政治名誉。”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