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黄冈市> 红安人物

徐海珊

[公元1910年-1948年]

徐海珊为[公元1910年-1948年]

  徐海珊,1910年7月28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市)二程区徐屋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时失去双亲,跟随叔父、兄嫂度日。9岁起在本村私塾读书,三年后辍学,在家种田。
  少年时代的徐海珊,受到了哥哥共产党员徐寿珊的革命影响。当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对共产党和革命者实行-,黄麻地区的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惨遭敌人杀害的时候,徐海珊心里充满了对国民党的仇恨。不久,徐海珊家三间房屋被烧掉,叔父被烧死,他悲恨交加,决心跟着共产党走,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为叔父和乡亲们报仇。
  1927年11月,黄麻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黄安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年仅17岁的徐海珊担任了村里的青年村长。他带领大家贴标语、撒传单,发动群众,开仓分粮。经过暴风雨般阶级斗争的洗礼,1928年4月,徐海珊由董志林、董志兴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村苏维埃主席兼赤卫队长。
  1929年至1931年,徐海珊先后担任赤卫军连政治指导员、少共桃区区委会组织部长、红一军政治部少共团委会委员、中共河口县委宣传干事等职。他对党一贯忠诚,工作干得很出色。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斗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他带领地方武装,摸岗哨,割电线,除奸细,截捕敌人零散外出人员,缴获马匹辎重,配合主力红军打了许多胜仗。1931年5月,徐海珊在河口县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国民党 派对我鄂豫皖根据地实行第三次“围剿”期间,河口被敌人占领。中共河口县委机关率领地方武装迅速转移到孝感地区。为了继续配合主力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县委立即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手 队,返回河口打游击,徐海珊任手 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手 队回河口后,一面将部队转移时存下的1000多支 收藏好,一面发动群众,镇压罪大恶极的 分子。
  1932年6月,蒋介石亲率五六十万部队扑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10月间,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只留下一部分红军和少量的地方武装坚持老区斗争。敌人在“驻尽山头,宰尽猪牛,见影就打,鸡犬不留”的 口号下,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了极为残酷的烧杀政策。根据地到处狼烟滚滚,房舍为墟,尸横遍野,妇孺号啕,致使有的地区竟成了无人区。徐海珊带领手 队于年底从河口撤到老君山、天台山、凌云寺一带,在山区打游击,继续坚持同敌人斗争。
  1933年3月,中共鄂豫皖特委指示,要坚持原地斗争,恢复苏区,并将河口县委改为河口特委,徐海珊任组织部长兼便衣队指导员。在特委的领导下,徐海珊带领便衣队活动在河口县境内,与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打击 土豪劣绅。便衣队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便集体活动,就采取时来时去、时分时合的游击方式。徐海珊同李世焱、钱运华三人组成一组,以河口龙王山、佛塔山为基地开展活动。当时,河口附近的龙王山、佛塔山一带,土豪劣绅、地主恶霸-倒算, 民团配合国民党军队用残酷的剖腹、活埋等手段杀害共产党员、红军亲属和积极分子,并强化保甲制度,逼迫群众搜山、打更放哨。一天夜晚,徐海珊带领便衣队到一个村子去活动,刚摸到村口,突然从草丛中钻出一个人,喝问口令,还没来得及答话,那家伙便敲起锣来叫喊抓人。民团听到锣声和喊声,开 拥了过来。这时,徐海珊急中生智,一 打死了那个团丁,夺过锣边敲边喊:“ 跑了! 跑了!”等敌人追远了,他把锣一扔,飞步钻到山林里隐藏起来,躲过了敌人追捕。
  在严重的-下开展工作,困难重重。徐海珊心中很着急,就和李世焱、钱运华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决定先建立一个立足点,然后再镇压一批首恶 分子,迅速打开局面。一天深夜,徐海珊三人摸到龙王山半山腰,离敌人据点较远的龙王寺。寺里的和尚是个大地主,苏维埃政权曾没收过他家的财产,他儿子在民团里当团丁。和尚一见徐海珊三人,不禁心里打了个寒战,但很快又强作笑脸打招呼。徐海珊向他交待了党的政策,并警告他不要与共产党为敌,教育他要为红军办事,争取立功,和尚连连点头。从此,徐海珊三个吃住在寺里,隐蔽的开展秘密活动。过了几天,和尚的儿子从民团回来,向徐海珊提供了附近据点民团的人数和活动情况。徐海珊立即向特委汇报,并带领便衣队50多人巧妙地化装成民团,混入敌穴,消灭了据点里的敌人, 决了几个首恶分子。
  徐海珊和便衣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同群众有了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后来,徐海珊经常沿着通往河口的公路,到张学良东北军驻防的河口镇各据点散发传单,群众都主动配合,接应。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便衣队传递情报、掩护伤病员。敌人打听到徐海珊的消息后,便把他的哥哥、妻子和惟一的儿子抓到谌家寺据点,扬言要斩草除根,但徐海珊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丧心病狂地杀害了他4岁的儿子。对敌人的暴行,徐海珊异常气愤,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坚决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1934年11月,坚持鄂豫皖地区斗争的红二十五军主力长征后,留下少数部队和地方武装坚持敌后斗争。徐海珊领导的河口便衣队扩大编成的特务营和黄安五区便衣队,编入了鄂-团。1935年5月,独立团在孝感地区编入了红二十八军。徐海珊调手 队任文书。红二十八军决定去陕南找红二十五军,行至河南桐柏山地区时,同国民党军遭遇,徐海珊的胳膊负伤。随后,高敬亭派他任便衣队长,负责掩护安置伤员,发展革命武装。
  1936年4月,徐海珊率皖西舒城便衣队到潜山活动,被敌人包围。激战中,敌人的 从他的下颚穿过,打掉了半边牙齿。在潜山便衣队的掩护下,他住在山洞里养伤。
  193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我大别山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三个月的极为残酷的“清剿”。敌人烧屋搜山,移民并村,修筑碉堡、妄图困死、饿死红军游击队。到了六七月间,敌人调动大量部队,并动员地方政权和民团、保安队等 武装,对便衣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清剿”。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多数便衣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徐海珊领导的鹞落坪便衣队二分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掩护下,白天钻墓穴躲藏,晚上潜伏到周围的寨子边,用暗号同群众联系,解决吃饭问题,机智巧妙地对付敌人的搜山,坚持了敌后斗争,保存了革命力量。
  7月的一天,徐海珊接受了特委交给的任务:到鹞落坪的最高峰探头尖的山沟里接应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回来的交通员。当时,敌王学森的第三十二师驻扎在鹞落坪及附近地区,他们修炮楼,筑工事,仔细搜索每条山沟,每座山头,见野菜就铲掉,见溪水就投放 。徐海珊和其他两位同志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忍饥挨饿,终于接到了交通员姜书堂,并乘黑夜越过敌人的-线,赶到了特委所在地。姜书堂向特委负责人传达了党中央的口头指示,并带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抗日民族运动的《告全党同志书》和《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两份文件,这使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三年之久的特委负责人高敬亭等,得到了党的指示和文件。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特委负责人代表在大别山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游击队,在安徽岳西与国民党卫立煌的代表进行了谈判,并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当局达成停战协议。
  1937年8月,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徐海珊遵照特委决定,将活动在皖西一带的各便衣队集合于鹞落坪,然后到黄安县七里坪整训。当时,有些同志对红军改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想不通,特别是摘下五星换上国民党帽徽时,不少人都哭了。徐海珊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使许多同志提高了思想认识,加深了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政策的理解。
  1939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东进到安徽凤阳一带。由于日伪军不断进攻抗日根据地,我军给养奇缺,加之连续作战,部队情绪不稳,处境十分艰难。当时任团政治处主任的徐海珊立即同参谋长秦贤安一起分头下到连队,一面采取措施做稳定部队的工作,一面想方设法解决部队的给养困难。徐海珊和同志们研究后,决定打一仗,向敌人要补给。经过侦察,他亲自带一个营的兵力,在淮河边上打沉了一艘日本汽艇,消灭了几十名日兵,缴获大批0弹药和物资,补充了部队,鼓舞了士气。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遵照党中央的命令进行统一整编,原第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徐海珊任第四旅第十二团政委。为接应一部分在皖南事变突围时冲散的部队,徐海珊团接受了占领两个渡口的任务。徐海珊分析了敌人的情况,决定以教育争取和军事强攻两手对付敌人。十二里岔渡口顽军一个连进行顽抗,我团立即将其消灭,占领了渡口。这对八里桥渡口的顽军震慑很大,经过教育,他们让出了渡口,使我军顺利地接应了500多名北渡长江的新四军指战员。
  3月,徐海珊带领第十二团参加了由罗炳辉指挥的金牛山战斗,打击了日军对我淮南根据地的蚕食活动。在开辟仪(征)扬(州)新区的斗争中,部队给养奇缺,只能天天吃黄豆,很多人肚子胀,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徐海珊建议并支持通过关系到敌占区用黄豆换取大米,从而解决了部队生活的困难,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5月,徐海珊调任新四军第二师组织部副部长,并任师党委委员。1944年8月,他到中共华东局举办的华中党校学习。这期间,他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写下了一万多字的“反省自传”,实事求是地剖析了自己参加革命以来所取得的进步,检查了自己的思想,总结了经验教训,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党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胜利的信心。
  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部队向日伪军展开了全面进攻。徐海珊带领第四旅同兄弟部队一起在罗炳辉率领下,北上鲁南,向敌占区挺进,歼灭了韩庄的日伪军,保卫了鲁南。
  1946年12月,徐海珊率部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1947年8月,在部队短期休整中,徐海珊对部队及时进行了形势教育,使广大指战员明确认识到全国大-的形势,提高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在水沟头一带阻敌打援战中,徐海珊指挥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直坚持到攻克莱阳城。
  1948年春,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徐海珊得了肺病,他带病仍坚持工作。7月上旬,在山东兵团挺进津浦路中,部队攻打兖州。这时已任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七师政委的徐海珊身体极度虚弱,但却继续随队做好战前政治动员和组织工作。战斗中,他坚持和师长一道指挥战斗,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兖州战役后,徐海珊病情加重,夜晚行军连马都不能骑,因而组织上准备让他休养一段时间。他知道后说:“济南还没解放,我不能离开部队去休养。”8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开始进行济南战役的准备工作,徐海珊拖着重病的身体,带领机关干部到连队进行战前动员和组织工作。
  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徐海珊不顾病体虚弱,坚持指挥战斗。18日,部队奉命向白马山和丁家庄方向进攻,徐海珊不顾危险,从师部骑马直跑到先头团,参加师前线指挥所的指挥工作。从攻击丁家庄、突破南埠西南角卡子门,直到攻破外城永绥门的连续六天六夜的战斗中,他一直同师长高锐一起指挥战斗,很少休息。根据战斗的发展变化,徐海珊适时鼓舞士气,激励部队克服困难。他很注意部队之间的团结及作战时的互相配合。发现问题,就协助解决。这对迅速取得 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9月23日,济南战役进入最后决战阶段。第十三纵队-把突破坤顺门的任务交给了徐海珊所在师。
  坤顺门是济南内城西南角的一座城门,敌人加强了这里的兵力和火力配备,妄图在这里阻止我军进攻。
  下午6时,响起了惊天动地的大炮声,攻城战开始。经过一番鏖战和反复争夺,突破口终于被第三十七师打开。9月24日午后,围攻内城的西路大军,源源不断地从坤顺门突破口进入内城,会同从东南角攻入内城的东路大军一起,迅猛地向敌省府展开攻击。第三十七师指挥所设在趵突泉西侧张家公馆西北角小楼上,指挥所正准备向城内转移时,突然遭到敌机轰炸,师政委徐海珊和几位参谋,为解放济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济南战役结束后,参加解放济南立下战功的英雄、模范们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嘉奖,-授予第三十七师步兵第一○九团以“济南第二团”的光荣称号。在追悼徐海珊的大会上,第三十七师全体指战员流着眼泪,举 宣誓。原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于1948年10月10日在纵队《进军报》上题词,深切怀念徐海珊及牺牲的同志。
  (李健生)
经历历史事件:

皖南事变 (公元1941年)

同年(公元191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