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人物

谢白浪

[公元1905年-1947年]

谢白浪为[公元1905年-1947年]

  谢白浪,原名谢鑫,又名金、聘,1905年11月1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高塘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稍懂事起,他帮父兄劳作,常在浏阳河畔的堤洲上放牛,在河中游泳,放牛娃们都佩服他水性好。
  高塘是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乡。白浪上小学时,立志要学黄兴,做一个反封建、争民主的人。后来,他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得到进步校长徐特立和老师们的培养教育,思想更加进步,学业成绩优秀,擅长诗、词、歌、赋,成为徐特立最喜爱的学生之一,直到50年代,徐老还常念及已不在人世的谢白浪,并关照着他的子女。白浪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正是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在这些共产党人的指导和影响下,他秘密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校内外的进步活动,思想有了新的飞跃。毕业后,他于1926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学员。入校不久,经中共黄埔支部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被党组织派往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任宣传员,参加了北伐战争。
  谢白浪随第三军进驻南昌后,被调到军政治部,先后任训育股长、编纂股长,不久当了军-表朱克靖的秘书。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军长朱培德将该军中的共产党人全部“礼送出境”,谢白浪也未能幸免。
  随后,党派谢白浪去贺龙的第二十军任特务营第三连副连长,不久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他率一个排护卫革命委员会政治部,还负责打土豪劣绅的工作。9月底10月初,起义军在湖汕地区遭到强敌分割、围攻,战斗失利,特务营被打散。谢白浪与部队失去联系,便潜入香港,又遭英警逮捕并被引渡到广州。当敌人审问时,他谎称自己是来部队混饭吃的伙夫,敌未加深究,将其编入新兵连做饭。
  谢白浪一边埋头干活,敷衍敌人,一边多方打听,与党组织联系。几天之后,他趁到珠江边挑水的机会,潜游到对岸,到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该团成员大都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同情革命的青年人,由当时任军参谋长的中共党员叶剑英兼任团长。谢白浪认识其中的一些党内同志,便很快恢复了组织关系,被安排在团部主办的《准星》杂志任主编。他除了编发一般文章外,还动手写作一些诗词,宣传革命,鼓舞士气,把这份杂志办得颇有特色,受到全团的欢迎。
  这时,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作出以教导团、警卫团和工人赤卫队为骨干,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起义之前,谢白浪-导团第三营九连任-表。
  12月11日凌晨,万籁俱寂,略有寒意,谢白浪既激动又紧张。1时左右,他按照上级部署,组织共产党员首先开始行动,将本连 的“孙文主义学会”分子统统抓了起来,关进禁闭室。2时许,他和连长带着全连官兵全副武装跑到北校场四标营团部操场。不一会,全团集合完毕,省委书记兼起义总指挥张太雷等领导人讲话,进行起义动员,作了战斗部署。谢白浪听后,热血沸腾,暗下决心:“宁可前进死,决不后退生,坚决完成党交给的战斗任务!”随即,带头将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扒下来扔到地上,将事先准备好的红领带系到脖子上,威武地挺立在队伍的排头。
  3时半,黑暗夜空升起三颗红色信号弹。各路起义队伍,按照预定方案,立即分头行动。
  谢白浪所在的第三营协同警卫团一部攻打敌人的主要据点——第四军司令部。九连是该营的先头连,他和连长马上带领全连向该敌驻地长堤冲去。从教导团驻地四标营到那里有五公里路。途中,谢白浪一边高呼“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一边带头快跑,赶到长堤时,将近凌晨5时了。
  此刻,距长堤较近的警卫团一部已先期到达,正与敌激战。虽经几次英勇冲杀,但由于敌人火力过猛未能奏效。谢白浪和连长同警卫团的指挥员取得了联系,仔细观察了敌情:这是一座濒临珠江的高层建筑物,门前道路狭窄,又有铁栅栏、铁甲车护卫,还用一包包军米堆叠成掩体。敌人凭借这些有利地形和工事拼死顽抗,起义军无法接近。他俩便指挥全连绕到天字码头附近的大街,从侧翼攻打敌人。谢白浪跑到队伍最前面,大喊:“跟我来!”带着全连在一片喊杀声中向敌猛扑过去。
  然而,敌人开来铁甲车,用自动火器疯狂扫射,战友一个一个地倒下了。谢白浪脸色铁青,两眼血红,指挥大家利用墙角、铺面作掩护,顶住敌人。突然,一颗 打中他的左脚,弹头由脚背穿过脚后跟,流血不止。身边的同志劝他下去治伤,他吼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战斗下去!”稍作包扎后,他忍着剧痛,一拐一拐地继续指挥战斗。跟在九连后面的八连,迅速展开战斗队形,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经过几番较量,双方打成对峙状态。
  天亮了,除了四军军部等少数几处据点没有攻下外,广州市珠江以北的敌人据点,都被起义军占领。谢白浪和坚守在天字码头一带的起义军官兵都无比高兴,为起义胜利而欢呼。这时,同志们将谢白浪强行抬下战场,送进医院治疗。
  广州起义,震惊了中外 派,他们勾结起来向广州进攻。起义军-于13日撤离市区,到广州市北的花县。 势力卷土重来,形成一片-,满街搜捕、杀害未能及时撤退的起义军官兵和伤病员。白浪被捕后,化名王秉均,冒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师的司书,留在广州养病。敌人将信将疑,把他关进南石头监狱。经过一年多的审讯,得不出什么结果,1929年7月初,他被宣布无罪释放。
  谢白浪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举目无亲,身无分文,一路-讨饭回到老家,以种田为生。但他时刻记着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继续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从而引起本地 团防局的怀疑,准备抓他。怎么办?
  没有武装是难以同敌人斗的。他想利用敌人扩兵的机会打进去,做 工作。于是,他到国民党军队谭道源第五十师三○○团去当兵。因谢白浪写得一手好字,不久便担任了营部的司书,后又升为副官、连长、副营长、营长。1932年,他被推荐考入国民党南京步校,见到了昔日同学、地下党员张义之。经过考察,张义之帮助谢白浪与上海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3年5月,谢白浪担任三○○团副团长,后为代理团长。这是开展 工作的有利条件,他将该团的两个营控制在自己手里。6月初,上海地下党派张义之等四人到江西与谢白浪联系,定于7月举行兵变。正当谢白浪夜以继日地加紧准备之时,张义之被敌逮捕,在严刑拷打下供出了谢白浪。
  敌人对谢白浪作为要犯严加-,先后九次使用酷刑,以致几度昏厥。谢白浪毫不屈服,拒不认罪。
  1934年8月,在由南昌押往武昌的途中,谢白浪跳入江中逃脱。后来,谢白浪为了找党,辗转来到上海。同乡好友、地下党员毛达恂听他讲了这次脱险经过后,拍案叫绝:“真英雄,好一个‘浪里白条’!”谢白浪为了纪念这次脱险,也为了便于从事地下工作,便将原名谢鑫改名谢白浪。
  1934年8月,他在长江轮船上脱险后,几经周折,于1935年下半年秘密到达上海,以做学徒、当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第二年3月,他再次被捕,后经毛达恂搭救获释。
  谢白浪在上海难以立足,决心奔赴延安,去找党中央。为了避开敌人,他绕道出海,于1937年2月上旬到达北平,再去太原。好不容易到了陕北清涧县,接着,他带着简单的行装,利用夜幕掩护上路了。一次,他潜行在两座碉堡之间的山坳里,不料被敌哨兵发现,向他鸣 。谢白浪便时而爬行,时而跑步,避开敌人的 ,迅速脱离了险境。就是这样,昼伏夜行,巧妙应付,他闯过了敌人的一道道哨卡,但随身行装和钞票都丢失了,只得沿途乞讨。6月5日,他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投进了党的怀抱。
  谢白浪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先后任军事教员和第三、四、七大队的大队长,后到抗大三分校训练部当部长。
  1941年2月,谢白浪被调到淮北新四军四师司令部任第一科(作战科)科长,不久,又兼任华中抗大第四分校训练部部长。当时,师部驻扎在苏北洪泽湖西岸的半城。一天,日军2000多人,其中除步兵外,有骑兵400余,坦克二辆,汽车十一辆,由青阳坝头分三路合击半城,企图逼新四军四十一师背水作战,置于死地。面对如此严峻战局,谢白浪经过慎重思考,向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和参谋长张震提出了作战方案:新四军四十一师主力部队迎着敌前进方向,设法跳出包围,伺机迂回攻打敌之侧后,使敌不得不回头应战。这样,新四军就可变被动为主动,既能解围,又能乘敌收兵之机,集中聚歼敌之一路。经过彭雪枫等师-审定,由作战科下达了具体的作战命令。结果,日军先头部队尚未进到半城,侧后就打响了,不得不丢下许多尸体和军用物资而仓皇溃退,合击计划以失败而告终。战后,谢白浪受到彭师长和同志们的赞扬。
  彭雪枫师长经常强调:“革命工作有武有文,咱们要打倒敌人,取得胜利,不但要打军事仗,还要打政治仗,宣传仗;不但要靠 杆子,还要靠笔杆子、嘴巴子。”谢白浪利用作战的空隙,深入洪泽湖畔的渔民家庭,访贫问苦,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他写了一首《夕阳西下》的歌词:
  夕阳西下,
  暮霭昏黄,
  芦苇苍苍,
  湖水茫茫,
  嗡嗡的蚊虫似叮在心上。
  船儿漏水网儿烂,
  渔猫子的生活真悲伤,真悲伤。
  假若明天土匪来扰,
  假若明天鬼子“扫荡”,
  那简直活不长,活不长!
  该师拂晓剧团团长陈守川为此词谱了曲,一并发表在师的《拂晓报》上,很快在当地传唱开来。当地群众称他是“能文能武的白将军”。
  1941年11月,成立淮北苏皖边军区,谢白浪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当时,皖东北五河县有个紧靠河沟的集镇池家,是日军的重要据点,常驻日军200多人。据点周围挖有壕沟,设置了铁丝网和鹿砦,并派伪军驻守。由于各种原因,日军和伪军的矛盾很大,近来尤为尖锐,以致伪军“守”而不“护”。谢白浪认为有机可乘,决定亲率两个连奔袭池家,拔掉这个据点。
  1942年春的一个晚上,春寒料峭。他带着战士们出发了。急行军数十里后,来到这条河沟边,探测了水的深浅,察看了周围地形。为了避开日军的警戒,出奇制胜,谢白浪小声地对战士们说:“下水!”他第一个跳到齐腰深的河沟,涉水前进。快到据点了,他令身边的一名参谋带几个人控制伪军驻地,少数部队留下接应,大部分战士跟他攻打据点。
  凌晨2时许,他们顺着河沟悄悄地来到据点前沿。只见据点门外卫兵抱 倚墙而睡,一动也不动。谢白浪示意两名侦察兵从左右两边分别接近,敌卫兵似乎听到左边有点动静,端 走了过来;右边那位侦察兵迅速扑上去,向那卫兵背部猛刺一刀,结束了卫兵的性命。谢白浪即带着大家冲了进去,按照预定计划,分头行动。此时,敌人正在蒙头酣睡,大多来不及穿衣服,就当了俘虏。谢白浪带着几名战士打进敌队部时,有个敌兵在床上迷迷糊糊听到拿动 械的声音,骂了句:“八格呀鲁!”睁眼一看是新四军,便夺 反抗,被当场击毙。其他各处敢于顽抗之敌,也遭到了同样的下场。这次奇袭,全歼200多日军,缴获大批武器装备,整个战斗仅用了三分钟。此后,淮北地区的群众中,广泛流传着“白将军,骑白马,马到成功只要三分钟”的歌谣。
  到了1943年夏天,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谢白浪协助淮北军区-,发动全区军民掀起反“蚕食”、反“伪化”斗争,攻克了淮北地区敌人的许多据点,打开了敌后斗争的新局面。这年10月,谢白浪任第四师九旅兼第一军分区(又称路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后,同旅长兼司令员-、政治委员康志强、副旅长张震球等,共同组织指挥了拔除日伪张楼据点等战斗。
  1944年秋,谢白浪调任新四军第七师兼皖江军区参谋处长并代理参谋长。他满怀热情地写了一首诗:
  跃上骅骝快似仙,
  柳莹春拭意悠然。
  佳人切莫伤迟暮,
  杀贼擒王尚少年。
  此时,他39岁,风华正茂,抒发了要用自己的青春勇斗日军的英雄气概。不幸的是,病魔已悄悄地向他袭来。由于他多次受到敌人牢狱的折磨,又长期过艰苦的生活,他代理参谋长刚两个多月,就病倒了。谢白浪感到十分痛苦,因为还有好多事情未做呢!他多次挣扎着从病榻上爬起来,顽强地坚持工作,可又多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上级不得不“命令”他休息治病。
  日本投降后,谢白浪被送到上海,经医生全面检查,定为绝症,党组织决定送他到东北休养,等待时机赴苏联治疗。1946年春节,他和夫人李击随中共中央东北局到了吉林省梅河口,后到大连休养。他身在休养,心却时刻想着工作。当时,蒋介石正在调集美械部队,分三路向东北解放区进攻,东北民主联军与之展开了激战。组织上准备送谢白浪去苏联治病,连出国的服装都做好了,但他不肯去。他说:“我虽然不能重返前线,还可以在后方做些工作。”并再次向组织上递交了要求分配工作的报告。被婉言退回后,他主动找事干,到群众中做宣传工作,协助进行民兵军事训练,还在《大连日报》上发表了《梅河口的春天》一文,热情讴歌解放后的梅河口人民的新人新事。为了鞭策自己,他书写条幅贴在住房的墙上:“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1947年夏,他的病一天天加重,连吃饭都感到困难了,-躺倒在病床上。一天,他吃力地写了两句诗:“策马戎衣成往事,药炉藤杖寄余生。”他是多么希望继续为党和人民而战呀!9月9日上午9时,谢白浪匆匆地同大家永别了!
  (亦欣王能文)
经历历史事件:

南昌起义 (公元1927年)
相关院校:
黄埔军校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