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信阳市> 新县人物

萧先发

[公元1898年-1946年]

萧先发为[公元1898年-1946年]

  萧先发,1898年生于河南省光山县月儿湾村(今属新县郭家河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萧先发生性耿直,爱打抱不平。凡本村发生地主欺负穷人的事,他都挺身而出。因此,在村里颇有威信。
  1928年5月,黄麻起义后建立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由黄陂木兰山返回鄂豫边,开辟柴山堡根据地。月儿湾离柴山堡不过几里地,萧先发听说工农革命军是穷人的队伍,便报名参了军。
  不久,受组织委派,萧先发回到月儿湾一带开展工作。他首先在附近几个村里发展了十多名青年人,组成农协会的骨干,通过他们发动更多的农民参加农协会。
  柴山堡的革命斗争使月儿湾的刘老财提心吊胆,浑身像有小毛毛虫在爬。这天,这个狡猾的老狐狸忽然灵机一动,让人请来村里的“媒婆李”,给了她五块老洋头,令她说媒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萧先发。萧先发假意答应,利用“完亲”之机将刘老财活捉。
  镇压了刘老财后,萧先发利用缴获的两支长枪及大刀长矛组成一支农民赤卫军,大家推他当赤卫军队长。打这以后,农协会的活动日益活跃。1929年1月,萧先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他任光山县弦南区便衣队队长。红二十五军主力西移后,国民党军对根据地大肆“清剿”,血腥制造“百里无人区”。萧先发率领便衣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
  这天,便衣队正在山上寻找山洞栖身,山下一个开肉铺的屠夫跑来对萧先发说:“有个姓官的保长今天派人割了十多斤肉,请民团的范队长,夜晚准备大摆酒宴。”
  萧先发一听,即和队员们决定趁机突袭。
  当晚,便衣队在萧先发的指挥下镇压了敌保长和民团队长,迅速收拾缴获的0弹药和粮食,不声不响地撤回山上去了。
  1936年春,残雪未消,国民党军又开始搜山“进剿”,并强令苏区老百姓移居“并村”,在各村和交通要道上安插了众多的密探和“地补哨”。在这种情况下,游击队拉到山高林密的天台山至连康山一带,坚持游击斗争。
  进山以后,游击队带进山的一点粮食很快吃完了,群众也无法把粮食运上山来。一连几个月,大家靠吃野果、啃树根充饥,不少战士的身体被拖垮了。伤员没药,只好用盐水洗,用南瓜瓤子敷伤口。萧先发望着队员们一天天瘦下去,病号一天天多起来,心里火烧火燎的,急得团团转,抽烟也更厉害了。
  一天上午,他把大家叫到一块说:“敌人想把我们饿死、困死在山上,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说完,他便挑选了三个身体好的队员,化装成卖柴的农民下了山。一路上,他们巧妙地闯过了道道关卡,来到宣化店集镇。他们卖掉了干柴,买了几升大米和一些粗盐,余下的一点钱,买了40个芝麻饼子。萧先发说:“这40个小饼子,我们一人十个,作为路上的干粮。”
  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吃到粮食,三个战士走着吃着,离驻地还有十多里,他们的饼子就吃完了。萧先发摸着布兜里的饼子,怎么也舍不得吃。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山上饿着肚皮的队员。几位战士见萧先发始终没动嘴,就凑过去问:“萧队长,咋不吃呀?”
  萧先发笑了笑说:“我嘴巴大,早吃了好几个了。”
  战士们不信,萧先发用摸过芝麻饼子的手往嘴边一抹,逗趣地说:“不信吗?你们来闻,我这嘴巴上还有芝麻的香味哩。”
  天刚黑定时,他们回到驻地。萧先发从怀里掏出带着体温的十个小饼子,乐呵呵地对大家说:“这次下山给大家带回了一点礼物,数量不多,一人尝一点。”说完,亲自动手把饼子分开一一送到战士的手中。
  那几个战士见此情景,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着说:“萧队长,您……”
  “你们别多嘴!”萧先发怕战士们泄漏了秘密,连忙截住话头:“干部战士都一样,我也吃一点。”说罢,他拿起一个饼子就啃起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国共合作,游击队才得以下山。不久,中共经光县委迁到萧先发所在村月儿湾。此时,萧先发任经光县抗日游击大队队长。回村头一天,他把队员们带到自家屋里,收拾房子让大家歇息,又让妻子煮了几大锅米饭,炒了几个小菜,让队员们饱餐一顿。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打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集结30余万兵力,围攻中原解放军。中原主力部队突围后不久,中共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在卡房回龙桥成立,萧先发任中心县政府副县长。
  为躲避搜山“清剿”,萧先发带着部队成天钻树林,爬山岗,和敌人捉迷藏,有时一天就要奔走百把里路。由于没鞋穿,战士们的脚板都被野刺、尖石划破了,疼痛难忍,留下的血迹,还往往给敌人“搜剿”提供了线索。为了减轻战士们的痛苦,萧先发领着大家从山上割回一些芒草,教他们编草鞋。这样一来,战士们有鞋垫脚。他为此还编了一段顺口溜:“芒草鞋,软绵绵,既可脚又轻便。穿它打白匪,更把劲儿添。”
  小战士萧明和害过脚病,一穿草鞋就起血泡。萧先发直犯愁,跟他开玩笑说:“你这双小姐脚哟,该怎样打发呢?”
  这天夜晚临睡前,萧先发把一双绣有“坚持”两个字的新布鞋递给萧明和,和蔼地对他说:“穿上它吧,干革命没有一双好脚怎么成?”
  时值深秋,气温渐寒,萧明和见萧先发还和战士们一样穿着草鞋,便说:“县长,你穿吧,你的脚也划了不少血口子。我习惯了,能坚持。”
  萧先发见他执意不肯穿,便爽快答道:“好吧,你不穿我穿,赶紧休息吧。”
  第二天早晨起来,萧明和发现自己脚上还是穿上了那双新布鞋,不大不小正合适。后来,还是县委书记刘名榜告诉萧明和,这双布鞋是萧先发托人捎信叫自己妻子特意做的。他怕妻子做的不合脚,捎信时还细心地写了尺码:长七寸,比我脚稍宽,另外,鞋帮不要做得太硬。
  1946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勤,也下得特别大。战士们身上穿的都很单薄,白天爬山还好一点,夜晚偎在冰冷的山洞里,个个冻得浑身打颤。萧先发穿的也不多,惟一能挡风御寒的就是一件旧棉大衣,他很少穿在身上。哪个战士病了,他马上给他盖上;哪个战士夜里站岗,他硬是逼他穿上;哪个战士下山执行任务,他横竖让他捎上。战士们称这件大衣为“公用大衣”。
  一天夜晚,天冷得出奇,一位战士突然发起了疟疾,开始发高烧,一会儿又冷得牙齿直打架。半夜时分,萧先发拿着松明子查铺,发现那位战士有病时,立即脱下大衣盖在他身上。那位战士执意不肯,他严肃地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谁有病谁盖大衣。你们不都说这是‘公用大衣’吗?没皮扯,快盖上。”
  当那位战士再次推让时,萧先发已吹灭松明子,到洞外换岗去了。
  一个多月的大雪封山,仅有的一点粮食早吃光了,野果草根都找不到了,部队已五六天断炊,队员们饿得有气无力。萧先发急得几天几夜没合眼。这天上午,他把战士小吴和小陈叫到身旁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困难时候要替战士着想。今天,你俩跟我一块下山,搞点粮食。”
  临走时,他和刘名榜共同安排了防卫措施,还把“公用大衣”交给了一位伤员,对他说:“我们下山,带着不方便,留给你吧!”
  年近半百的萧先发拄着木棍,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前面引路。他们跑了几个村子,挨家挨户打听,只弄到十多斤大米和几个萝卜、白芋。为了确保安全,萧先发没敢在山下拖得太久,匆匆带着小吴,小陈往回赶。
  萧先发和小吴、小陈过了小龙王山,转过一个山坳,快到部队藏身的山洞了。萧先发回过头招呼着:“别急,走慢些,天黑以前可以到家”。说完,他迈开腿,踩着一块石头试着往前挪。突然,他脚下的石头一松动,萧先发失去重心,踉跄几下,跌入了20多米深的山谷。
  没有嘱托,没有告别,萧先发就这样匆匆而去。噩耗传来,干部战士和附近群众无不深感沉痛。
  解放后,党和政府将萧先发的英雄事迹编纂成《浩气千秋》、《烈士永生》等书激励后人,其生前用过的东西一直陈列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供人们瞻仰。
  (王敬德)
  
同年(公元189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