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绍兴市>

谭廷襄

[清][?-1870年]

谭廷襄为[清][?-1870年]

  谭廷襄(?—1870年),字竹崖,山阴华舍(今浙江绍兴县)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随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陕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
  第二次 战争爆发后,谭廷襄参与了中外交涉及天津一带的防务。在直隶总督任上,谭廷襄因在大沽口及天津地区防守不利,贻误战机,于咸丰七年(1857年)被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并于两年后被释回。随后相继担任陕西巡抚、山东巡抚、刑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务。
  同治九年(1870年),谭廷襄病卒,追赠太子少保衔,谥号端恪。
  早期经历
  谭廷襄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进士,随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担任刑部主事,随后升任郎中。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谭廷襄出任直隶永平知府一职,同年十月,调任保定知府。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谭廷襄与仓场侍郎阿彦达到天津验收成米。八月,出任陕西巡抚。
  外放陕西
  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湖北太平军起义,陕西也受到袭扰。谭廷襄派武将会同湖北官兵予以镇压,并攻克竹山县的起义军。 当时,北京地区的米由各地采买并负责运往京畿。谭廷襄上朝廷建议:“从陕西至北京,道路通行困难,况且陕西本地产米数量并不多。请求将购米所用的银两上交,由朝廷统一购买。”他的提议得到允许。随后不久,谭廷襄出任直隶总督。
  发配伊犁
  第二次 战争爆发后,谭廷襄参与了中外交涉及天津一带的防务。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英军攻占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外积沙甚多,大型军舰不能直接驶入。敌军进攻时,守军只能以小舟应战。 时任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弹劾谭廷襄在大沽口及天津防守中督率无方,进而贻误军机,造成大沽口阵地失守。当年六月,谭廷襄被免职,一个月后,他被发往伊犁军台效力赎罪。
  再度起用
  咸丰九年(1859年),谭廷襄被从伊犁军台释回,并以三品顶戴署理陕西巡抚。
  咸丰十年(1860年),谭廷襄奉旨密查天主教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并向咸丰帝密奏其访查的结果。 此后,谭廷襄又奏请朝廷通过开放捐官的方式筹集军饷,以弥补经费不足。该方案得到批准。
  当时,第二次 战争尚未结束,朝廷中大臣有人建议皇帝西巡。咸丰帝谕令谭廷襄与总督乐斌共同商议此事,谭廷襄上奏,疏陈“三便三难”,最终使得皇帝西巡的提议被搁置。
  镇压起义
  咸丰十一年(1861年),谭廷襄担任山东巡抚。在他任内,曹州、东昌等地的起义军纷纷起义。起义首领宋景诗率领的捻军抢渡运河,进逼省城,谭廷襄派兵围剿,获胜。 谭廷襄随后请旨朝廷兴办团练, 对重要省道加以严守,以防进攻。该提议得到批准。
  同治元年(1862年),谭廷襄任河东河道总督一职。 同治二年(1863年),谭廷襄镇压捻军,并生擒起义首领杨蓬山、张全堂。
  人物晚年
  同治三年(1864年),谭廷襄任刑部右侍郎,随后担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
  同治六年(1867年),湖北巡抚曾国荃上奏折弹劾总督官文-,朝廷命尚书绵森及谭廷襄共同前往查办。 谭廷襄据实回奏,总督官文受到严肃处理。 此后,谭廷襄还先后担任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务。
  同治九年(1870年),谭廷襄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端恪。
同年(187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