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江门市> 新会人物

汤泽光

[公元1899年-1985年]

汤泽光为[公元1899年-1985年]

  汤泽光(1899~1985)
  汤泽光,广东新会人。民国13年(1924)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文理系,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士学位。民国18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民国20年到广州光华医学院任教。
  汤泽光一贯重视临床实践,认为临床是一个天然的“试验室”,要善于利用这个“试验室”,不要放过每一种临床现象,通过现象,深入本质,掌握规律,指导实践。通过周密的临床观察,民国21年(1932)与同事合作,报告首例“频繁阵发性心停跳性癫痫”。民国23年在中国首次诊断出罕见的脊髓肿瘤,因而获得岭南医学院授予神经科顾问、会诊医师职称。他发现一种不明原因的黄疸病,严重危害珠江三角洲水乡农民的健康,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研究,终于找到该病的病原体,并于民国26年在中国第一个发现“钩端螺旋体病”,揭开了黄疸之谜。
  抗日战争时期,他放弃了去香港从医的邀请,跟随中国红十字会战斗在救亡前线,为了消灭斑疹伤寒在军队中流行,忘我工作,以至自己也染上了斑疹伤寒。50年代,他坚决支持在岭南大学读书的长子随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不久又把女儿送去部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不少战士发生出血性休克,汤泽光带领病理生理教研组的人员,开展了出血性休克时在不具备有输血条件下,如何使机体延长存活时间的研究,发现了延长休克可救治时间的药物。这项研究,抢救了大批志愿军战士,也对临床防治出血性休克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60年代开展中药抗菌研究中,他又首次发现中药黄精具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制成剂型用于治疗皮肤真菌病,取得明显的疗效。
  曾任第三、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会长、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全国病理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顾问、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顾问、中山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1985年病逝于广州。
同年(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