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台江人物

唐春芳

唐春芳为

   唐春芳,苗族,台江县台拱镇人,1919年9月出生,历任边胞文化研究会会员、《行行学术研究社》社长,贵州省参议会《民意月刊》执行编委、贵家中学教务.主任、贵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宣传秘书、贵州少数民族文艺工作队队长、贵阳市民政局科员、贵州民族学院文工团创作员、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创作员、贵州省文联《山花》文艺月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民间文学工作组组员、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政协贵州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好心人培养出一代苗族文艺家
   唐春芳少小时代,由于家庭贫苦,虽到学龄之年,仍不读书。直到十三岁时,邻近台雄寨,他父亲一位已故汉族朋友的遗孀谢伯妈,看到唐春芳聪明可爱,劝说唐春芳父亲把儿子送到她家去,食宿由她供应,唐春芳才于1931年进人台雄小学启蒙读书。随后唐春芳父亲的另一位住在县城的汉族朋友杨镇卿又伸出援助之手,将唐春芳接到他家去,食宿同样由他供应,这样,唐春芳就转移到县城台拱两级小学插班读书。再后,杨镇卿拜托在贵阳经商致富的台江籍汉族朋友李文裳代替他培养唐春芳。这样,唐春芳从1936年到1948年,由初中、高中到大学十二年读书费用全由李文裳供应。唐春芳的这些读书经历,当年台江人都知道,传为佳话,都说唐春芳命好,碰到了好人。说唐春芳命好,这是世俗羡慕语言。说唐春芳碰到了好人,这确实是实话。唐春芳是个苗族孩子,谢、杨、李三家是汉族,彼此非亲非戚,他们培养唐春芳完全是出于讲义气,重友谊,古道热肠,乐善好施所致。而唐春芳聪明可爱,努力好学,懂礼懂信,也是重要原因。否则,若是朽木一棵,再是能工巧匠,也是不愿雕的。
   唐春芳毕生从事苗族文艺工作和历史研究,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成长在苗族诗歌海洋的苗寨,父亲通晓苗族历史掌故,母亲是位歌手。在家庭和社会的熏陶下,他从小即懂得本民族很多传说故事和歌谣,养成爱说爱唱的性格和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由于他出身贫苦,从小就决心要积极向上,自立自强,不断奋斗,不断创造,一定要有所作为。
   立志苗学研究。获得丰硕成果
   唐春芳从1936年到1939年,在贵州省立青岩乡村师范读书,参加边胞文化研究会之时起,就开始搜集整理苗族民间文学。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搜集翻译苗族各类民间文学,分别载于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印的《民间文学资料》第1、2、3、4、6、14、17、23、24、25、26、27、33、71、72等各集之中。他整理发表和出版苗族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对介绍苗族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受到国内外文艺界高度的评价,有的多次转载,有的获了奖。他搜集整理的《苗族古歌》,荣获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一等奖。他整理的苗族动话故事《为妈妈报仇》,荣获1954年贵州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一等奖,并为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他搜集整理的苗族爱情叙事长诗《阿娇与金丹》,贵州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和1979年两度以单行本出版发行。他搜集整理的另一首苗族神话爱情叙事长诗《仰阿莎》,除在《山花》1960年6月发表外,还被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中国民间长诗》一书0版。他搜集整理的苗族说唱文学《嘎百福歌》(专书),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出版,被文艺界誉为苗族传统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和艺术画卷,以及苗族第一个曲艺范本。
   唐春芳立志从事学术活动。1947年他还在贵州大学读书时,就向社会募捐筹款,成立行行学术研究社,自任社长,创办《行行月刊》,发行省内外。这种以在校学生身份创办刊物的开创精神,在当时的贵州大学生中是绝无仅有的。解放以后,该刊为有关方面定为上个世纪40年代贵州地区的书刊之一。他在该刊发表一些苗族民间文学,初步对外介绍苗族文化。
   苗族文艺工作的带路人
   唐春芳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工作的第一个带路人。由于他爱好文艺,1950年,被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任命为贵州少数民族文艺工作队队长,物色少数民族歌舞演员,编创节目,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庆节观礼和演出,从此正式走上民族文艺工作之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培养和辅导不少苗族文艺工作人才,为民族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唐春芳用苗话苗文进行苗族诗歌创作,填补了苗族没有书面诗歌的空白。在过去,由于没有文字,苗族只有口头相传的民间诗歌,没有作家创作的书面诗歌。1956年,国家为苗族创造了文字以后,他首先用苗文进行苗族诗歌创作,在省、州、县苗文报刊发表,反映苗族现实生活,深受苗族同胞的喜爱。其中《苗家伉俪情》,系一首二千余行的爱情叙事长诗,叙述本县一对苗族男女,心心相爱,冲破世俗观念,结为夫妇,积极创业,致富不忘孝敬老人的优良品德,除本省苗族干部群众热爱外,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苗族人李炳泽教授用作苗话教材。2000年,他将部分苗文诗歌辑成专集,起名《苗歌》,由贵州省民委语文办公室资助,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各地苗文学校师生以及广大苗族群众皆大欢迎,争相阅读。
   唐春芳用苗语苗文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苗族新歌曲,深受苗族同胞的热爱和文艺界的重视,有些还得了奖。歌曲《歌唱民族区域自治》荣获1954年中央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群众歌曲优秀作品二等奖。这是贵州解放后获得国家级奖的第一首歌曲。接着上海音乐唱片公司将这首歌曲灌成唱片,发行全国,这是贵州解放后灌制的第一张音乐唱片。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音乐界总结音乐创作成就,都把这首歌曲列为前茅。他创作歌唱共产党和翻身解放喜悦的苗族新歌曲,如《花开满树枝》、《盼红军、庆翻身》等,自己演唱,录成磁带后,同样为苗族同胞热爱,争相转录传唱,至今不衰。
  敢于正视历史的苗族历史学家
   长期以来,研究苗族历史的人很多,但从来没有自己的历史学家撰写本民族的历史。唐春芳进贵州大学时是学历史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又一直搜集整理富有民族历史内容的民间文学,深知本民族古代史的真实情况和苗族祖先鸱尤之名的含义及其形象,连续撰写了《论苗族族称的含义及其来源》、《论苗族的原始居地》、《论东夷族就是苗族》、论苗族祖先鸱尤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与地位》等四篇论文,分别发表于贵州文史馆《贵州文史丛刊》和黔东南州文艺研究室《苗侗文坛》,随后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南风》、黔东南州政府《故乡》、贵州民族出版社《鸱尤研究资料选》(专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论坛》和台湾贵州同乡会《黔人杂志》等书刊转载和出版。在第一篇论文中,唐春芳指出现今苗族称“苗”是苗语“hmub”的音译,其义为“母亲族”、“妈妈族”,起源于以母名为名,以母姓为姓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在第二篇论文中,唐春芳指出从群游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到父系氏族社会时代,苗族的发祥地最初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然后逐渐发展到现今东起山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抵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六省;北达河北、山西两省;西迄陕西全境(因此之故,这些省区的现今汉语别称,都是苗音苗义)。换言之,现今海河流域,黄淮大平原,和祖国东部地区,都是苗族先民的居地,因而当年苗族是个泱泱大国。在第三篇论文中,唐春芳举族称相同,居地相同,支系称呼和图腾信仰相同,以及东夷族许多首领名字都是苗音苗义等四点,论证古代东夷族就是苗族。在第四篇论文中,唐春芳指出苗族祖先鸱尤之名是苗语“cib yul”的音译。“cib”音译“鸱”,属鹰雕等大鸟的泛称,为古代苗族的图腾鸟,苗族先民尊之为“父亲”(现西部方言区苗族均称父亲为“鸱”)。“yul”音译“尤”,苗义为“公公”、“老人”。故“cib yul”即“祖公”、“祖父”之意。这是苗族先民奉赠给本民族首领的尊称。文中指出,在距今约八、九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苗族先民即在现今的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地区从事农业耕作,开创中国古代黄河文化。苗族祖先鸱尤即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积苗族先民的智慧与经验,发明文字、法律、历法、医药、制陶、冶炼和金属武器等,为历代帝王和平民百姓所敬仰,公认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重大的贡献和具有战神的崇高地位,不断立庙祭祀。迄今为止,此文已为大陆和台湾六家书刊发表和转载。我省瓮安籍苗族老红军、将军、作家陈靖先生说:“此文对各民族来说是个良好的报告。对苗族来说,是个鼓劲的号角。”北京师范大学潜明滋教授说:“此文的发表,不但恢复了苗族古代文明史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古代史的若干问题,必须加以重新改写。”
   1986年,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唐春芳主动辞去领导职务,让青年担当重任,全体代表深受感动。
   1986年,他受台江县民委委托,与人合作撰写《台江县苗族史志》一书,并担任主编兼总纂。这是家乡千秋大业,他欣然承担,不取任何报酬。
   唐春芳的生平事迹,已分别载入《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辞典》、《民间文学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苗族文学史》、《贵州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专辑》、《世界名人录》、《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黔东南当代文化艺术家传略》等十余种辞书之中。
相关院校:

中央民族大学

  同年(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张侃 (1919~1943)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
张世兰 (1919~1945)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
叶侣梅 (1919~1984)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杨宝山 (1919~1951) 吉林省延边州敦化
杨建昌 (1919~1948)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 更多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