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梅州市> 兴宁人物

孙孺

[公元1914年-1987年]

孙孺为[公元1914年-1987年]

  孙孺(1914~1987)
  孙孺,原籍广东兴宁,出生于新加坡。父母都是侨居马来亚、新加坡的手工业工人。他于民国18年(1929)秋回国,在梅县读中学。毕业后回新加坡,从事文学创作。处女作是以“炉火”为笔名,发表在新加坡华文报纸上的诗歌《生命的旌旗在我手中飘扬》。此后还以流冰、高扬、夏风、刘宾、夏枫、高风等笔名,相继发表了不少小说、诗歌、戏剧、文艺杂谈和评论等。
  民国22年(1933),孙孺到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中国诗歌会,与蒲风等人负责出版发行会刊《新诗歌》。民国24年到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班专攻政治经济学。在学期间参加东京中国留学生中共支部领导的诗歌座谈会、戏剧座谈会,并与吴天、杜宣等演出了田汉的戏剧《洪水》。
  民国25年(1936)赴马来亚,继续从事文艺创作和戏剧救亡工作,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时期。民国29年返国,参加广东东江地区惠东宝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担任宣教股长、科长。同年,他的戏剧集《中国海的怒潮》出版。民国30年在东江纵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期间,他创作了不少反映当地军民抗日斗争的剧本,《路西一年》尤为军民赞赏,东江纵队北撤后,还在烟台演出过。
  民国34年(1945)年底,担任中共领导的香港《正报》发行主任兼文艺副刊。民国36年任香港《华商报》经济版记者和助理,并与赵元浩等人一起,创办了《经济导报》,担任。他着重研究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在《华商报》和《经济导报》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共数十万字,向广大读者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49年10月,调回广州,负责组建华南外贸管理机构和拟订对外贸易管理条例,此后历任广东省对外贸易局计划处长、管理处长、办公室主任和副局长。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该所升格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后,担任副院长兼该院经济研究所所长。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先后主编《政治经济学讲话(资本主义部分)》(与卓炯合作)、《前进中的中国经济特区》,编写《〈雇佣劳动与资本〉解说》、《商品和货币》(与许隆合作)等专著,并在《经济研究》、《学术研究》、《南方经济》等刊物发表了10多篇、共10余万字的学术论文。在上述著作中,他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前,他即赞成卓炯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并提出“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主义产品还未十分富足是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依据”;“要把发展第三产业当作一项战略措施”。此外,他还是较早对经济特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作用,并指出特区建设和发展中的前方联系和后方联系的效果问题。1987年6月15日病逝于广州。

同年(公元191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