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永春人物

宋渊源

[公元1882年-1961年]

宋渊源为[公元1882年-1961年]

  宋渊源,字子靖,五里街镇儒林村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父如勣,曾经营侨信款的业务(俗称水客),恪守信用。渊源聪敏好学,18岁参加县学生员(秀才)考试,名列榜首。光绪三十一年(1905),到福州全闽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东渡日本,肄业于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学成回国,与邑人倡办永春中学堂,设书报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科学知识,同时倡办州立高等小学堂和新智小学堂,任州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宣统元年(1909),渊源再度赴日,肄业于明治大学。
  辛亥武昌起义,渊源奉派返闽协助孙道仁、彭寿松等光复闽省。11月19日在福州举义,擒斩清将朴寿成。福州光复后,渊源任都督府参事,共理闽政。后奉派到厦门、漳州、泉州、惠安、南安、安溪、永春等地,安抚军民,先后推荐本县青年余逢时、潘节文、林庆荣、余承尧、王荣光、林怀瑜等到南京军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士校、日本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学习。
  民国元年(1912),渊源任福建省议会议长,并膺选为国会参议员。翌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闽省响应。“二次革命”失败后,渊源离开福州,转赴南洋各地,发动讨袁,并在香港成立讨袁军事统筹部。4年秋,回闽参加领导讨袁斗争,并奉孙中山令,与叶青眼、许卓然等在厦门成立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渊源任支部政治委员。闽省反袁斗争失败后,渊源转奔上海、香港等地,图谋再举。讨袁斗争结束后,渊源到北京参加国会工作。6年,张勋复辟,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 战争,渊源即赴广东参加,並派王荣光、赵光、宁益生等回闽南组织新军(俗称民军)。粤军入闽后,永春、德化、安溪、仙游等地民军组织闽南 军,公推渊源为总司令。8年,桂军陆荣廷派方声涛入闽,策动张贞、许卓然等另组靖国军。渊源为避免冲突,于9年宣布取消 军。后因病离闽赴粤疗养。
  民国11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渊源谒孙中山于永丰舰,建议先入闽收编闽省民军为讨贼军,在闽省立足后再回师讨贼,为孙中山所采纳。渊源即委王荣光负责收编闽南民军。在收编过程中,荣光为部属出卖遭害,渊源急回福建安抚荣光旧部。继任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率军援闽,闽南各地民军拥渊源为东路讨赋军第八军军事委员长。10月,北洋军阀战败退出闽省,孙中山委任渊源为闽南宣慰使,使统领闽南各地民军。不久,许崇智回粤,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属周荫人乘机入闽。渊源退居永春,联络民军吴威、陈国辉、卢兴邦等部共同抵御,设联合指挥部于永春,派田亩捐数万元以充民军军费。群众无力缴交,纷纷逃往南洋。
  民国15年冬,何应钦率领东路北伐军入闽,渊源建议改编各地民军为福建国民军,参加北伐。何采纳其建议,并设参谋团负责统筹接应,以渊源为参谋团主任。北伐军统领福建全省后,渊源辞去军旅职务,就任国民政府委员。17年,兼任侨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发动华侨捐资创办福州三民中学。
  十九路军“闽变”期间,蒋介石任命宋渊源为宣抚特派员。渊源的学生余承尧在福建人民政府兴泉永警备司令翁照垣部任参谋长,渊源密令余策动翁照垣“反正”,改编翁部为“兴泉永讨逆军”,余承尧任指挥。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渊源任福建省政府顾问,协助保安处将各地民军整编为保安团。抗日战争开始,渊源由上海辗转经香港至新加坡,参加南侨代表大会,并在南洋各地宣传抗日,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民国28年回国赴重庆,就任国民参政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定居。35年,被圈定为国民政府“国大”代表,参加“-”。1950年,宋自福州经香港赴台湾,任-民党的“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1961年病故于台湾。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