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石狮人物

释转博

[公元1872年-1948年]

释转博为[公元1872年-1948年]

  释转博(1872~1948年),南安水头院下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一普通农家。青少年时,即从事农耕,颇通音律,常参加村中南曲、“十音”演唱活动,享有“百家子弟”之誉。后因家道突变,看破红尘,出家南安雪峰寺为僧,拜喜参和尚为度师。先后挂锡于泉州小廷塘及南安天竺寺。20年代初,应邀住持石狮灵秀山金相院。
  金相院原名栖真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至20世纪初,已残败不堪。转博初到山寺,周围山峰叠濯,寺宇破落,仅存大雄殿及功德堂2处。转博决心光宏千年胜迹,一入金相院,即率僧众垦荒辟田数亩,种植谷物、蔬菜,不仰赖檀越施舍,力求生活自给。
  他通晓医道,于农事之余,炼制秋石丹。于寺中建炼制设施,雇人挑运附近小学童尿,经晒、炼、滤白诸工序而制成药;复采集草药炼制茶饼及沤制熟地,种植玫瑰花而制玫瑰茶等药物,其中灵秀山茶饼和秋石丹远销南洋各埠,一时名闻遐迩。制药既治病济世,收入又供寺院用费。
  转博深知欲重建寺宇,仅赖农桑及制药所入不足成事,乃多方联系邻近各乡主事,成立董事会,致力争取华侨捐资。经10年奔波营措,除修葺更新原有寺宇外,又依山势扩建天王殿、钟楼、山门各1座,三层楼房2座,修凿放生池1个,修复古迹及修筑花圃多处。又修造通向山寺道路多条。至此,金相院面目焕然一新,成为晋南香火鼎盛的名寺和游览胜地。
  30年代初,为改变灵秀山丘陵童山面貌,转博决心封山造林,绿化寺院,同时增辟财源。他率僧众分期分片种植松柏。他虽年逾花甲且跛足行动不便,犹拄拐杖,攀越诸山,躬与其事。经10年辛苦营造,植树面积约1000余亩,松柏苍翠成林。逐年砍削桠枝,供寺院作燃料或出售,收益颇丰。
  转博慈悲为怀,热心公益事业。抗战前,容卿村通往石狮镇大道上有两条小河,行人涉水往来,遇发洪水时则望河兴叹。转博乃鸠资建造“庆莲桥”、“五架桥”,以济行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灵秀山下容卿小学因侨汇断绝,经费窘困,濒临停办境地。他毅然承担重任,以灵秀山造林收益,按月拨款助学。凡校长之遴选,学校之修缮,设备之添置等等均亲自过问。抗战胜利后,侨汇接续,转博仍任校董,对学校关怀不已。每周末下山参加师生周会活动,训诲学子淳朴勤学,善良为人,还经常赠送学生糖果、学习用品诸物。30年代,容卿各村落因家贫而失学的学龄儿童不少。他身任泉州开元慈儿院董事,为造就人才,先后选送近10名聪颖孤儿往慈儿院就学。对品学兼优者,毕业后又资助其升学深造。经其培养成才的有英轮船长、中学教师及海外实业家多人。
  转博入世劝善,颇受众望。每逢夏秋季节,晋南各校师生往金相院远足时,他常当众演说,劝导学生爱护公物,尊师守纪,敦品力学,当个好学生。每年农历二、六、九、十等月份的十九日,为金相院的“打七日”(即例行佛会日),转博辄邀约邻近各村善男信女上山参与活动。活动内容不限于宗教范围,转博宣讲佛法,多结合社会现实,劝导村民戒恶行善,正直善良,勤俭持家,婆媳协心,兄友弟恭,和睦家庭。邻近村民凡有争端,常请其下山调停;婆媳争吵,亦每诉诸和尚,转博均能耐心说服,妥善调处;甚而村落间械斗,官绅无力调处者,他或应邀或主动出面斡旋,排解争端,息事宁人。抗战中,石狮育龄小学张校长,曾因事与当地人士发生争执,愤而离去。张虽是基督教徒,信仰不同,但转博仍主动出面调解,恳请张某复任原职。
  转博勤俭持寺,自奉简朴清苦,出门也只一衲衣、一布履;然对贫苦村民却心怀慈悲,时常给予周济。容卿村人凡因病灾饥馑登寺求援者,大多可获赈济或得借贷。少数难以为生者求之,有的也能被安排在山寺打杂,供以三餐及少量工钱。转博每年往泉州1~2次,必到泉州男、妇二养老院和平民救济院,探望院中鳏寡孤独,赠送食品、礼物;到慈儿院则口授诸儿以佛门礼赞梵音,或捐资为孤儿加菜一餐,以示关怀。
  民国37年,转博圆寂于金相院。
  
同年(公元187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