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杭州市> 余杭人物

施昕更

[公元1911年-1939年]

施昕更为[公元1911年-1939年]

  施昕更(1911—1939),原名兴根,余杭县良渚人。幼时,家境清贫,13岁小学毕业即辍学。校长见其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说服其父,让他继续升学。1926年,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又考入浙江省高级工艺学校艺徒班,以半工半读学完绘图专业。1929年毕业,适逢浙江省举办西湖博览会,经老师推荐,到博览会任讲解员。会后被聘为西湖博物馆(即现浙江省博物馆)自然科学部地质矿产组助理干事,给盛辛夫当助手。次年,任绘图员。有暇,即向馆内同事学习,潜心研究地质学,对考古有浓厚兴趣。董聿茂赞他工作努力,好学不倦。1933年,赴孝丰一带发掘古生物化石,采回三叶虫、贝类、鱼类等古生物化石数箱,更注意了古代文化地层的研究,常去图书馆查阅考古文献。读到《城子崖》一书,深受启发,立下考古实践的志愿,常在节假日回家乡良渚,搜集黑陶片进行研究。1935年,代表西湖博物馆出席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地质矿产会议。1936年5月,参加发掘杭州古荡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有孔石斧,曾在良渚见过,乃于7月回良渚,在枯涸池底捡得石器数件,又在地面发现许多陶器碎片,其中有陶鼎足。带回杭州,请董聿茂馆长鉴别。董认为这些陶器年代很古,说不定是个重大发现,支持他进一步发掘钻研。同年11月初,再赴良渚,在棋盘坟第一次发掘,出土大批陶器。同年12月和次年3月,又进行第二次及第三次发掘。把发掘范围由良渚扩及安溪、长命、大陆三个乡,包括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朱村兜、荀山、许家兜、近山、横村塘、大雄寺、钟家村、金家弄、宋村、后河村等10余村,获得石器和陶器两大筐,500余件。4月,陪同南京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董作宾、梁思永到遗址考察。对三次发掘的出土文物,进行了研究整理。在馆长董聿茂和同事钟国仪等的协助下,于1937年春,写就5万余字的《良渚》一书(又称《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制图100余幅,详细介绍发掘经过、收获,提出颇有创见的看法,由西湖博物馆出版。文稿付排后,抗日战争爆发,印刷中止。昕更携带文稿,随西湖博物馆迁徙兰溪、永康、松阳,经董聿茂呼吁,浙江省教育厅同意出资付印。1938年秋,《良渚》一书问世,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瞩目。1959年底,考古学家夏鼐命名这一新石器文化为“良渚文化”。
  《良渚》一书在上海付印时,昕更迫于生计,到瑞安县工作,不久,投笔从戎,任县抗日自卫队秘书。1939年5月,积劳成疾,因无力医治,病逝于瑞安医院,葬于瑞安县西山。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