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漳州市> 诏安人物

沈耀初

[公元1907年-1990年]

沈耀初为[公元1907年-1990年]

  沈耀初,(1907—1990 )福建省诏安县人。自髻龄入学便开始学习国画。世居诏安城南士渡乡,故自号士渡人(七十后改士渡叟)。幼喜绘事,精勤敏悟,习诸大家,乐之不倦。1974年获得台湾省画学会最高荣誉“金爵奖”,20世纪70年代末与张大千等被台湾省遴选为“台湾当代十大名画家”。1975年后,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或联展,作品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收藏。出版有《沈耀初书画集》、《沈耀初评传》等。1986年,沈耀初携多年积蓄的资金和毕生创作的书画作品悉数带回福建诏安,1990年在故乡斥资兴建沈耀初美术馆,后逝世于故乡。
  诏安是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明清两代,文风昌炽,诗文书画人才辈出。除沈瑶池的山水人物,谢*之兰竹极显盛名之外,其他如马兆麟、沈镜湖诸家,亦均独树一格。在这种风气薰陶之下,名宦仕绅。士林学子,莫不千方百计,搜藏名家真迹,以增进生活情趣。甚至衙署馆舍,庙祠寺院,也无不悬挂名家书画。沈耀初自幼耳濡目染,对那些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真有说不出的欣羡与爱好。进入中学后,一位美术老师发现了他的兴趣,不断地鼓励他,沈耀初在浓厚的热爱与恩师的赏识双重支持之下,进入美术学校就读。在当时,他这种决定是为家人所反对的,但艺术家执着、专一的个性使他毅然投入笔墨中,先后曾换了四个学校,都是因为千篇一律的临摹教学,他觉得毫无新意,经过辗转寻觅和探求,最后在汕头艺术师范学校完成学业。
  毕业以后,他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清静悠闲,有许多时间作画。抗战前后民国二十年到三十年间,诏安县的地方文教机构,经常举办古今名家书画展览,沈耀初从不放弃观摹学习的机会,终于以初生之犊不怕虎的姿态,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参展。民国初年的画坛,大都脱不了青藤白阳、南吴北齐的作风,花卉兰竹亦力求清秀劲拔,当时的沈耀初却能独创新意,摆脱传统:他以秃笔挥洒,用头号宣纸,泼墨而成的一幅幅巨作,引起了画坛先进的惊愕与赞叹。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沈耀初从此更具信心,不时蕴酿创作的意念,作品受到地方人士的重视与珍惜,所以求他作画的人很多,他的案上堆满宣纸,他为各方友好作画,是不计酬劳且分毫不取。他不知画了多少,从来没想过要保存。或记录下来,灵感来了,大笔一挥,便成佳趣。他对名利的淡漠、对朋友的热忱,更得到时人不绝的赞赏和崇敬。
  一九四八年,沈耀初来到台湾,本想看看此地的绘画风气,参观画展,并附带买些农具,准备回福建老家经营农场。没有料到,局势恶化太快,风云一紧,大陆随之沦陷,从此他在宝岛居留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
  三十年来,沈耀初由壮年步入老年,一直过着独居的生涯。简单、朴实是他的信条,教书、作画是他生活主要内容。一九四八年曾在台中图书馆举行一次展览,他独特的画风,为当时沉寂的画坛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沈耀初自小便喜欢自由,不愿受拘束,就读美术学校的时候,对于一般老师们呆板的教学,画院派那种拘泥保守的画法深感厌烦,他一再提醒自己要不断求新、求变,来台湾之后,任教课馀,参观历代名家真迹,深感早年所作,粗狂霸悍有馀,却缺乏古朴浑厚的意味。经过自我的纠正、反省,他逐渐体会出国画的精微所在,更进一步致力于恬淡、清新、苍润、浑厚的创作。
  人物故事
  沈耀初的画所表现的高标劲拔一如其个性,他初次到一所中学教书时,校长仍持有日本人遗留下来的倨傲心态,要求每一个新来的老师要到他办公室行一鞠躬礼,假如校长不在,也要向其座椅行一鞠躬礼。每位教师恭敬行礼如仪,只有沈耀初表示对此大惑不解,更不愿遵行这项有损师道尊严的规定。在福建老家,教师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这所学校的校长读日本书骄横跋扈,卑视教员,以沈耀初狷介的个性,当然不可能接受,一个月后,他便离开了。
  这一则故事反映出艺术家不畏权势、坦荡磊落的性格。除权势外,沈耀初对名利亦弃之如敝屐,一心一意,只求画艺的精进,由临摹自然,师法吾。付出了他毕生宝贵的岁月。
  沈耀初生肖属鸡,对鸡,他便有特别的偏爱。他曾住在苗栗大湖、雾案、云林海边的小渔村、中兴新村的农场,朝夕与鸡鸭虫鱼为伴,对于它们的情态观察入微,所以笔下的形象便极其生动自然,这是澄心静虑,出神入化以后的境界。他在台湾这三十多年来,除了偶尔到朋友家喝茶话旧,大部份的时间是一个人,静思独坐清静淡泊,不慕名利,读书画画的生活使他摒除了一切俗事的应酬永远保有一颗孤洁。不妥协的执着赤心。
  萦绕在这位老画家心头的,是如伺作出好而不落俗套的作品。八十岁了,他说话时的语气,依然有少年人那种顽强而固执的态度,岁月的痕迹在他孱弱的身体上显现出来,但是时间的熨整依旧熨不平他炽热澎湃的思潮。
  “画得像是容易的事,难就难在不像。我就是要达到跟人家不一样。”这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所坚持的信念,小时候看到齐白石、吴昌硕的画,无形中受到影响,而要求突破的意念不断督促着自己,要有自己的面貌。他常感到心有馀而力不足,直到现在,他还在摸索,想着如何独出新意,把自己心中涌出的形像藉如椽之粗笔,无所拘束的挥在纸绢上写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
  中国的绘画传统,到了明清之际已有僵化的倾向。四王吴库别开一格,石涛八大独立门户,其他的人便在古法中打转,墨守成规。宋元意清格高的画意,随着时间而消失,一般文人雅兴亦在摹拟、临仿的流风里淹没不见。沈先生的故乡福建省诏安县,诗画气氛浓郁,地方人们热衷于古书画之鉴赏、搜购,他们的趣味大抵亦不出时人所推崇之吴昌硕、齐白石、任伯年等作风,沈耀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难免有过一阵规规矩矩的临摹过程。尤其在他美专时期,学校教的便是这一套精细的笔墨技法、一成不变的格调,学校生活只是奠定了他作画技巧的基础而已。他曾说:“欲出古人今,达到新的创意,真是谈何容易,从前有一位诗人感慨地说:‘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不生古人前,偏生古人后’。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使我也有这种感受。”这实在是一位力求变古创新的固执老人肺腑之言,但求变、创新绝非一蹴可得,更不是盲日地冲动,而是顺诸学养。意识、逐渐求进,以达“师造化”的自然境地。年已古稀,沈耀初这股意志还是十分坚强的。
  沈耀初在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后,于一九七八年五月搬到风城一新竹居住。他自小个性内向,沉默寡言使他原本独立的个性染上几分忧郁的色彩。瘦弱的身子,禁不住年老器官的衰退,晚年难免多病,他担心一个人的生活缺乏照料,便答应了他的侄媳妇,在新竹市外一楝安静的平房里,定居下来。但新竹的风和雨,又不断地折磨这位病痛的老画家,往返于台北、新竹间看病,更大大损伤了元气。虽然如此,他依然要画,画他自己的画。年纪大了,思想有过剧烈的变化。他已在脑海中蕴酿了许多新的形象,每天到对面的小学做体操,看着孩童们天真纯稚的嘻闹,沈耀初无言地接受现实的一切。他的妻子儿女都在大陆,兄姐们亦流落海外,有的没有音讯,有的已经归去。三十年前过海峡来台一游的缘份,使他能脱离中共的统治终老于此。他却没有唏嘘,身子虽弱他以运动克服个性孤介不喜,他安之若素,过所谓“心安茅屋稳,性淡菜根香”的生活,唯一强盛如火炬不熄的意念是“画画上而且要画出更新的风貌和更高的境界。每当谈到现代人画国画的情形时,他便如义愤填膺般地叹息。他说作画好比吃菜,时下的许多名画有如山珍海味,吃多了会使人发腻,中国的画经过了几百年还是那个样子,变得生硬而且呆板,所以要有突破。他知道突破是困难的,他也曾饱肝仃创作艰辛的滋味,但他要排拒那腻人的山珍海味,他要创造清新淡雅的趣味,另辟一个天地。
  新竹的小房子,沈耀初保藏了他作画的一切用具。成叠的宣纸,和两个引人注目的大笔筒。普通的瓷罐子,插着数十支大大小小的毛笔,笔头全部散开,远看像千树万叶的笔花。在这不是画室的画室里,沈耀初说:“这些破笔,我用得很久了,我喜欢它们,用惯了就好。”桌上一张婊好的宣纸,是两只虾蟹,大笔的泼墨,生动地表现出蟹的姿态与生命,这几十支破旧的老笔,便是沈耀初创作的源泉。
  他作画的步骤和法则“第一是造形,用简单的线条把轮廓勾出来,然后一步步地用笔。在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笔法,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是最重要的,要随时能把真的精神传达出来。
  这是积数十年创作经验的老画家由衷之感!中国画注重的是笔墨趣味,与书法有异曲同工之效。沈耀初自幼习画,由观摩各家入手,古人一笔一画他都细心研读,深知掌握“神韵”的重要。宋朝文豪兼大画家的苏东坡曾说过一句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见这几百年流传的观念是其来有目的。
  沈耀初再三强调不像的意境,长时间严格的训练,他已具备深厚的笔墨功力,要照自然界的形象摹出一张“很像”的画是不费
  吹灰之力的,但他从开始学画便强调不像,用各种笔法,把心中所想。脑中重新组织过的印象给画出来。他最钦崇陈师曾氏所说“西人之画乃眼中之画,中国人之画,乃心中之画,他时常撕掉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画,由于求好心切,却给他许多琢磨与经验。沈耀初的画,题材大多是墨荷、芦雁。奇松、怪石、古木、寒鸦,每一线条都是他力的痕迹。那破而粗的笔,和着浓墨,在宣纸上显得扎实而厚重。繁繁复复密集的线条,强有力地将物象架构起来,无论是荷叶、菊花、飞鸟或者小猫,一静一动之间都维持着和谐的气氛。朱铨对沈耀初的画爱赏不已,曾说:“看过那么多人的画,沈老先生真让我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俩人,一个是雕刻家、一个画家,刀法与笔法虽异,求神趣、重法度本身的美感却是完全相同的。沈耀初常常说:“朱铭来看我,我就开玩笑说他的木刻和我的画一样,都是糊里糊涂的。”事实上,糊里糊涂才是艺术家最可贵的地方,以不关心的态度创作,乃能自由奔放,掌握真精神。
  一九七三年,沈耀初在历史博物馆开了第二次展览。这次展览,据报导说是姚梦谷“发掘”出来的。沈耀初来台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教书以外,便是作画,住在山中海边或农场,过着乡下佬般醇朴的日子。姚梦谷偶然在一个婊画店里看到他的画,便千方百计找到这位画家邀请他展览,使台北一些人士对沈耀初那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清淡生涯,和独出一格的画风去赞赏之馀,都有深刻的印象。
  沈耀初一生默默无闻,他并不要名。居住在小平房里,一碗面。几碟小菜便可打发日子,他也不求利。经常保持恬静平和的心情,使他的日子有如止水一般安宁。若说他有什么企求,便是等身体稍为安适后,画些好的画。
  沈耀初的画是费尽心血的,看那每一笔,每一抹,都是从不断思考、揣摹中创造出来的。纸和笔是他试验的工具,当一个意象形成,他把它们精神化,每一笔都像滔滔巨浪,是他几经寻索构思之后成熟的果实。在构图上,他也绝不掉以轻心,什么地方放一只小鸡,什么地方题字,都要数次安排,务求整体的美观与和谐。他画的鸡,无论昂首润步、或摇尾踟局,莫不神态自若、活泼生动。几笔弯曲有力的粗线条,便把尾巴的张扬气势烘托出来,沈耀初真是独具惠能,出于法而入于神,每一张画均古趣盎然、充满精神和活力。
  随着年事越增,沈耀初愈加简纯,但他那固执、求新求变的性格丝毫未改,反而更潇洒、开朗了。唯一折磨他、使他懊恼的是病弱之身,画画要用脑筋,他时常体力不支而无法集中精神。但他的心愿支持着他、滋养着他。但愿他克服肉体的病痛,发挥最高的毅力与智慧,创作出一张又一张绝妙佳品。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李金发 (1907~1932)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
杨新容 (1907~1982)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
林惠元 (1907~1933)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
黄孝敏 (1907~1937)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
张杰儒 (1907~1945)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
+ 更多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0年)去世的名人:
江作宇 (1922~1990)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
林建宇 (1929~1990)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
叶克守 (1912~1990)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
蔡爱凤 (1914~1990)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
李天瑞 (1924~1990)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
黄寿祺 (1912~1990)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
+ 更多公元199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