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人物

沙玉清

[公元1907年-1966年]

沙玉清为[公元1907年-1966年]

   沙玉清(1907~1966)又名王光,字叔明。江苏江阴人。1925年在江阴南菁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河海工科大学预科,一年后转本科。1927年河海工大与南京工专、苏州工专和东南大学合并成第四中山大学,同年又更名为中央大学。1930年春,沙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到北平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在清华,沙于教书育人之余,努力进行科学研究,课题涉及河工、水工、港工、土工基础和水利史,都取得一定成果。特别是1935年出版的《农田水利学》专著,是中国最先把“农田”与“水利”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农田水利学科体系的创始之作,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赞许。沙在河海工大求学时就崇拜的李仪祉先生,1933年应聘担任了清华土木系的名誉教授,旋又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委员长。李先生关于“河患症结所在之大病,是在于沙,沙患不除,则河恐终无治理之日”的论断,使沙玉清走上黄河泥沙研究的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从1934年到1935年,他利用清华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收集了世界各国有关泥沙研究的最新成果,写出了《河流之挟沙量》《河工模型研究水力学》两篇论文,作为他献身泥沙运动理论研究之开篇作。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沙决定到当时河工技术最高的德国留学。1935年6月9日,他上午与同乡同学又同在清华任教的章镜月女士举行结婚仪式,下午就偕妻子一同登上了驰往欧洲的火车。沙在德国的汉诺佛工科大学专修了一年多河工,又只身到水利工程先进的英、法、荷等国实地考察了一个多月。1937年春刚刚回国,便应李仪祉转达辛树帜校长的邀请,到陕西武功张家岗(今属杨陵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接任了水利组主任。1939年西北农专改为西北农学院,沙仍任水利系主任。他以李仪祉提出的“水利事业的最高意义,在于谋全民族的幸福”这一思想训导学生,培养了一批批水利人才。为了教学和科研,他倡议、创建并领导了武功水工实验室和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研究部。前者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下,短短五年就取得了十余项科研成果,为中国黄河泥沙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后者是中国水利教育史上最早的研究生部,在培养水利高级人才方面功不可没。1942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工程师学会暨各专门学科联合年会上,共宣读了水利工程学科论文16篇,西北农学院就占了6篇,沙本人的《黄土及黄水之认识》和《大禹治水之科学精神--黄河治本探讨》两篇都被评为优秀论文。
  兰州工程师盛会上,讨论了于右任视察西北时提出的“十年万井”计划,会后成立西北区十年万井计划研究委员会,沙任主任委员。为推动这一造福西北的计划实施,1943年沙参加了“国父实业计划”西北考察团,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的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新疆哈密、伊宁、塔城、阿尔泰、阿克苏等地实地考察水利,写出了专题考察报告,对西北地区的水利行政、人才、器材和科学研究,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靠一次走马观花的调查,很难把永久性的建设计划制订好,“对西北问题,应从事更彻底而有系统之研究,最为切要”。然而,国民政府对科学家们提出的种种建言,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打算。
  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战时迁往大后方的学校纷纷回迁。已在北方工作了十余年的沙玉清、章镜月夫妇,也想借年休假的机会回南方去。正在此时,沙收到被派去接收台湾大学的原中大老师陆志鸿的来信,要沙到台大协助办土木系。还未等他考虑成熟,陆就把其全家的搬迁费汇到了西农,沙决定一人先去台湾看看。1946年暑假他假道南京赴台,却被刚由重庆迁回南京的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挽留,让他担任中大土木系主任一职。重振母校的土木系,沙义不容辞,遂改变了去台湾大学任教的计划,留在南京,就任中大新职。他延揽教学骨干,拟订教学计划,筹建结构力学模型、道路和卫生工程实验室,很快使教学步入正轨。1947年,沙又创建了中国第一座混凝土研究机构--中大混凝土研究室。在他和吴中伟博士指导下,研究室在统一混凝土名词术语、统一试验操作方法以及“碱-集料反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受到吴有训校长的赞扬。
  新中国成立不久,沙由于身体原因,辞去系主任职务,继续专心探索他的泥沙运动奥秘。他认为,研究泥沙,还是西北的条件好。于是,1952年暑假,他带全家又返回西北农学院,担任水利系教授兼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这一时期,他在教学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继《泥沙分类命名之商榷》以后,1956年发表了《泥沙运动基本规律》一文,提出沉速规律、开动(起动)流速规律和挟沙能力规律,是解决泥沙问题的基本规律的学说,在水利界引起高度重视。1958年,沙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了由中苏两国专家组成的三门峡水库野外模型试验。试验方案是按照沙1953年就提出的黄河建库“必须进行大比尺模型试验”的设想制定的,在水电部、黄委会的领导和专家们的通力协作下,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和苏联单方面中止合同,最终未能完成。沙根据已经取得的数据和他多年来对动床模型的思考,写成《系列模型延伸法》,在《水利学报》上发表。这期间,他在细颗粒泥沙的开动流速和挟沙水流的挟动流速、群体沉速以及浑水粘滞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20世纪60年代,沙的体质越来越差。每年秋冬都要发作的哮喘病,常常使他彻夜难寐,只能坐在藤椅上度过一个个夜晚。但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就是要写一本书,疏理自己大半生关于泥沙研究的成果,建立泥沙运动学的理论体系。西农水利教研组得知沙的心愿,专门指定他的长子际德,协助他完成这一著述。父子合作,从1963年暑假开始到当年年底定稿,沙已经累得卧床不起了。这部书名为《泥沙运动学引论》的专著,1965年9月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1966年10月30日,沙在西安病逝。弥留之际,他对儿子说出了最后一句话:“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可以告慰他的是,在他辞世12年后,他的论文《泥沙运动基本规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的最后专著《泥沙运动学引论》在海内外已引起广泛关注。
相关院校:

中山大学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石声汉 (1907~1971)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朱理治 (1907~1978) 江苏省南通通州
陈正人 (1907~1972)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
张重义 (1907~1947) 陕西省渭南大荔
杜衡 (1907~1965) 陕西省榆林佳县
+ 更多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
石凤翔 (1893~1966)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
张同和 (1902~1966)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
李卜 (1901~1966)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
杨叔吉 (1884~1966) 陕西省渭南华州区
苏育民 (1918~1966) 陕西省商洛商州区
吴碧云 (1901~1966) 陕西省渭南澄城县
+ 更多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