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人物

刘锡鸿

[清]

刘锡鸿为[清]

  刘锡鸿,原名锡仁,号云生,广东番禺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中举人。早年从广西左江道张敬修襄赞军事,镇压两广三合会,旋补刑部员外郎。后随毛昶熙督办河南团练,镇压捻军。同治二年(1863),郭嵩焘署理广东巡抚。时刘已回广东,因性情孤傲,与乡人议论多不合,颇为失意,郭嵩焘爱其才,怜其不遇,极力栽培。翌年,郭嵩焘设立省团总局,请刘办理团务。光绪元年(1875),郭嵩焘授福建按察使,三月,上 书恭亲王奕■言斤,论海防事宜,提出4条建议,一是急通官商之情,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制轮船机器,指出招商局“官专其事”之弊;二是通筹公私之利,指出由官经理轮船,有支销经费之烦而未得其利,主张由商人公举的市舶司来管理;三是兼顾水陆之防,主张全方位向西方学习;四是先明本末之序,“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又末中之一节也”。如果只想通过造船制器来求自强,“适恐足以自敝”。书成,郭嵩焘先给刘锡鸿看,请他评论。刘对第四条尤为赞赏,说“系目今治乱转移之大机”,“论时事十分透彻,论治谈十分精要。”但实际上,刘锡鸿虽仍与郭嵩焘交好,而观点并不相同,他主张的“朝廷政教”,不含有学习西方的意义,而仍是“责罚严明,用人得当,以立天下之纲纪”。他还对王运说“洋炮、轮船不足学造”。七月,郭嵩焘任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刘锡鸿积极营谋随同出洋,初托丁日昌推荐,继托郭嵩焘好友朱孙治。郭嵩焘说:“刘锡鸿出洋有三不可:于洋务太无考究,一也;洋务水磨工夫,宜先化除意气,刘锡鸿矜张已甚,二也;其生平好刚而不达事理,三也。”朱孙治表示刘将不干预实际事务,郭怜其穷困,遂奏请任为参赞。八月十三日(9月30日),诏命原定的副使许钤身改充出使日本钦差大臣,十五日(10月2日),诏命刑部员外郎刘锡鸿开缺,以五品京堂候补,并加三品衔,充出使英国副使。这是军机大臣李鸿藻之意,目的是牵制郭嵩焘。翌日晚,刘访郭嵩焘,责以不应只保举他为参赞,言词激愤,两人从此成为仇敌。刘锡鸿公开宣称自己受命于军机大臣,事事与郭嵩焘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