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温州市> 永嘉人物

刘节

刘节为

  刘节,号子植,浙江永嘉人。其父刘景晨,民国初年曾任知县。
  民国15年(1926),刘节由上海国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随名师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学习,发表《洪范疏证》和《好大王碑考释》,在古史研究方面崭露头角。《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刘节对其著作年代提出疑问,为之疏证,得出《洪范》的著作年代,在《王制》编成至《吕氏春秋》成书之间的推断。《好大王碑考释》对朝鲜古代史和古代地理的考证和推断,成就超过了前人。
  民国17年(1928)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大学任讲师。民国19年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翌年回到北平,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金石部主任,民国24年转到燕京大学任教。在北平时,他继续从事古器物和古文献的考释工作,成果有《周南召南考》、《古邢国考》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后来又到成都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任职。民国29年(1940)秋至民国33年,他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仍然治学不辍,其《历史论》、《人性论》、《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论》等专著,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论》论证了中国从初民社会起就都有图腾组织,中国古代是从图腾社会发展为有姓氏制度的城邦,再由有姓氏的奴隶社会发展为初期封建社会。在重庆几年,刘节还写了考证《诗经》、考释诸子的文章,如《老子考》等。
  民国33年(1944),入中央大学任教。民国35年南下广州到中山大学任教。继续对中国古代氏族、部族历史进行研究。其《麦氏四器考》论证了麦氏与牟菜、微卢、苗黎族的关系,认为他们都是出于古代的貊貉族。翌年写成《释嬴》,证明黄帝的传说源于嬴氏部族;黄帝,实为嬴图腾部族之转化。
  在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同时,刘节重视对中国古代语言史的研究。他对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的造诣很深。上自甲骨文字、古金文字和古陶文,下至秦篆汉隶、六朝隋唐碑帖上的别体字、异体字,无不博览精研。他著有《广韵声类》一书,考明古代声类分合的关系。后又再撰《言语古物学》等文章。1949年写出《古代成语分析举例》一文,分析了中国古代语词的特点。他认为,语言中最基本的东西有两样:语根和语法。从语根可以发现古代人的名物制度,从语法则可发现古代人的意识形态。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他继续留在中山大学任教。1950年至1954年任历史系主任。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先后开出《中国通史》、《殷周史》、《中国古代史学史》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左传》。他治学孜孜不倦,同时积极参加史学界重大学术问题的讨论,先后发表了大量论文,如《西周的社会性质》、《曹操对于改造社会制度方面的贡献》、《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孔子的“唯仁论”》、《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等,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观点。
  刘节为人耿直。在学术问题上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五六十年代浓厚的“左”的氛围条件下,他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次批评,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教学科研工作。1977年7月因病在广州去世。
相关院校:

燕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