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刘洪翥

[公元1900年-1969年]

刘洪翥为[公元1900年-1969年]

  刘洪翥(1900.10-1969.9)
  刘洪翥,字文轩,原籍河北省三河县,后随父移居黑龙江省龙江县。1920年7月,在齐齐哈尔省高师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到呼兰任教。初任小学教员,后任兰东、北关、道文小学校长。刘擅长体操教学,他组织学生表演的器械操、罗汉操,使县人大开眼界,倍受称赞。1925年"五卅"运动后,呼兰各界群众为声援上海工人学生斗争,在呼兰大戏院进行义演,刘不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而且亲自登台表演。
  东北沦陷时期,刘任劝学国民优级学校校长。劝学是日伪统治者奴化教育的实验点,日本主事一手遮天,刘则不卑不亢。但对同事,礼让宽厚,以诚相待;对学生从不打骂,而是关心爱护,循循善诱,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劝学校内的房舍年久失修,有的成为危房,但日伪统治者对此熟视无睹,也不拨经费维修。刘虽为校长,但无可奈何,只得向全县各界群众发起募捐活动,积极筹备钱款,准备建筑新房。动工修建时,日夜不离现场,亲自监工,终于建起33间宽敞明亮的教室,至今呼兰一中仍在使用。刘善于作组织工作,每年春秋县组织两次祭孔活动,从仪式设计到主祭,都由他安排布置。县里的田径运动大会,他也是现场指挥。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建立人民政权,刘先被任命为县教育科视学,后任教育科科长。为恢复教学工作,一方面动员教师复职,一方面介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到学校任教。经刘的积极努力,至1945年年底,呼兰县城内的小学基本全部复课。1948年刘任呼兰县文化馆馆长。为开辟工作,把娘娘庙的3间厢房改成文化馆,成立图书阅览室和游艺室,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支援解放战争,刘带工作人员深入街道进行宣传,组织排演小型歌剧,宣传青年参军参战的光荣事迹。除搞好宣传外,在文化馆还组织了早校、夜校、青年文化补习班。1949年11月,县文化馆安装了有线广播,是黑龙江省最早安装广播的县城。无论是广播器材的购置、线路的铺设、机器的安装、还是每周广播的内容和时间,都由刘一一策划完成。为庆祝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还主持在呼兰城大十字街建宣传塔。50年代后,相继建立的呼兰电影院、人民俱乐部、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图书馆及新华书店等文化设施或娱乐场所,无不凝集着他的心血。
  1956年11月,刘任呼兰县副县长,主管文教卫生工作。刘深入城乡,抓卫生模范典型,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全县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医院抓医德医风建设,在农村抓防病治病。刘十分关注戏剧改革,对传统古装戏和时装现代戏《白蛇传》、《唐伯虎》、《啼笑因缘》的改编上演,都在剧场观摩,配合导演加以研究、改进。刘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帮助把评剧团家住农村的同志,调进城里。为解决评剧团多数同志没房住的困难,又多次到房产处协商,房产处在评剧团后院建起两栋新房,演职人员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50年代初,朝鲜战争中,朝鲜孤儿大量来到中国。省民政厅为解决朝鲜孤儿入学,在呼兰建立朝鲜儿童学院,1958年朝鲜儿童回国,校舍被省民政厅收回。当时全县30多万人口,仅3所中学,教育急需发展,又苦于没有经费。刘多次到省民政厅协商,要求将朝鲜学院校舍留给呼兰,建1所中学。经刘的努力争取,省民政厅同意,从校舍到桌椅等设备,全部留给呼兰。在此基础上,1958年成立了呼兰县第四中学。
  然而,受"左"的思想影响,刘作为民主人士的身分,只能被限制使用。1960年不再任副县长,改任呼兰县文化馆馆长,1966年7月离休,1969年5月13日病逝,终年69岁。
  同年(公元1900年)出生的名人:

傅显明 (1900~1936) 黑龙江哈尔滨双城
刘凤会 (1900~1942) 黑龙江哈尔滨五常
那维贤 (1900~1951) 黑龙江哈尔滨五常
施滉 (1900~1934) 云南省大理洱源县
刘士武 (1900~1936) 黑龙江哈尔滨尚志
+ 更多公元190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
李树芳 (1911~1969)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
孙世平 (1909~1969)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
白羽生 吉林省吉林市
王锡侯 (1888~1969) 黑龙江哈尔滨五常
马荣选 (1901~1969)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
王孝庭 (1876~1969)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
+ 更多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