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疆>

卢建辉

[公元1963年-1990年]

卢建辉为[公元1963年-1990年]

  卢建辉,1963年3月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七团马场。父亲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第一批开垦者,为开发和建设新疆,贡献了青春和大半生的心血。
  1970年,卢建辉入小学读书,他爱学习、守纪律,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从三年级开始当班长,直到小学毕业。他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有互助精神,很受老师、同学的喜爱。
  1981年10月,卢建辉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入伍后,分配到武警阿克陶县边防布仑口边防派出所。布仑口,汉语意为大风口,这里海拔3700米,高寒缺氧,日照强烈。战士们称这里是“山高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空气吃不饱,四季穿皮袄”的地方。长年驻守在山上,看不到鲜花绿树,听不到鸟语兽喧,只有冰山雪峰相伴。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执勤任务非常繁重。但卢建辉未被艰苦环境所吓倒,安心边防,积极工作,刻苦训练,模范地完成各项任务,受到大家的好评。后来,他被调往炊事班,又全身心地扑在为部队改善伙食上,三年没有下过一次山,没回过一次县城。由于他表现突出,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1984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时,他激动得流下眼泪,并暗自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的事业,献给祖国的边防。
  1984年6月,由于工作需要,边境一线需要业务骨干,组织上安排他下责任区工作。那里自然条件艰苦不说,任务艰巨,还要和牧民同吃、同住,共同负担设伏、放哨、执勤任务。卢建辉不仅克服了生活和语言上的障碍,还和牧民交上了朋友,胜利完成了三个月的执勤任务,受到上级表扬。由于他的突出表现,服役期满后,上级决定他继续留队,代理司务长职务。
  布仑口派出所驻地离县城280公里,山道崎岖难行,险象环生。中间一段80公里的河滩路,11个大河滩,30多道弯,斗大的石头一个挨一个,汽车走在上面,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颠簸不定,在这样的条件下,别说吃蔬菜,铁筒罐头到了山上都要变形。所以山上常年没菜吃,40多人,经常吃咸菜、辣子面、罐头。卢建辉当了司务长,总想给大家把伙食改善好,多次下山去拉菜,但由于道路难行,大半成了糊糊,勉强拉到山上一些,也是扔的多,吃的少。许多人劝他:“建辉,咱山上就是这条件,我们都认了!你也别再为大家白费苦心了。”但是,卢建辉想到大家的健康,想到自己的责任,还是不死心,一次次地下山搞菜。没有汽车拉,他就买几麻袋菜运到上山的路口,等便车往山上捎。有时等上五六个小时,没有一辆上山汽车,或者好不容易盼来一趟车,司机把油门一加过去了,还得再等。他又累又饿又急,但总是不灰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伙食总算有了一点改善。随后,他又想给大家搞点瓜果吃。有一次,他克服了好多困难拉了一车西瓜,车到布仑口,战士们兴高采烈,围个水泄不通,战士们打开一个,“哗啦”一包水,流掉了,再一模,个个软溜溜,大家看着这名扬四海的新疆西瓜,哭笑不得。但是大家深刻理解司务长的一片真情,争先恐后地打开喝了一通西瓜水。有的战士把这坏西瓜放在阴凉处存起来,吃时风趣地说“这西瓜水比冰镇可乐还棒呢!”
  布仑口边防派出所有17匹战马,每年要吃草十几万斤。在卢建辉任司务长期间,那些干草都是他一斤一斤地从远处牧民中收购来的。每当夏尽秋来,卢建辉就扛着秤搭车出发了。牧民们在草原放牧,是逐水草而迁徙,整个草原,星罗棋布,炊烟袅袅,鸟语花香。卢建辉无心欣赏大草原的风光,他要挨户收购牧民们割晒的干草。有时一天要跑几十里地,一捆捆过秤,一堆堆集中,到了晚上,就在草窝中扒一个坑,露宿草原。饿了啃个干馍,渴了喝几口凉水,夜晚还要抵御塔什库尔干草原上的寒风。他常常夜晚躺在草堆上,看着天穹的星斗出神,他也想过家,想过父母、妻子,但想得更多的是他的战友、战马和保卫祖国的重任。每年一两个月时间就在这种艰苦中度过。但他从没有叫过一句苦,一声累,当他拉完最后一车马草返回山上时,战友们看到他那憔悴的面容都心里发酸:脸上黑紫脱皮,嘴唇干裂出血,浑身脏如泥人。但他总是和过去一样乐观、自信,充满勃勃生气,从不讲自己经历的辛苦。
  1986年秋卢建辉调任大队出纳,后又担任会计。身为财会人员,多年来,经手金钱不下百万,但他廉洁奉公,克勤克俭,一身正气,从不沾一分一厘。他的一位同乡战友探家,未经领导批准想私下在账上借200元钱,遭到他的拒绝。1989年3月在检查财务时,他发现一位战友在司务长任内,为了筹办结婚,多吃多占,-公款。他不徇私情,立即向党委作了汇报。结果查证落实其-公款近2000元,不仅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还挽救了那位同志,教育了大家。他不仅对战友讲原则,一身正气,对自己也要求极严。他妻子两次来队探亲,按规定可以派车去接,只掏汽油钱,但他坚持不用公车,两次都是坐班车去喀什接人。他担任司务长、出纳、会计六年时间,账目清清楚楚,无一分差错。
  卢建辉把全部身心投入祖国的边防事业,是一个公而忘私的铁血军人。他的家庭困难,是武警大队干部战士中最突出的一个。爱人王春花,是一个临时工,一个带着襁褓中的幼子,没有自己的房子,常常住在朋友家,其父1987年去世,母亲长期患精神0症,全靠她一人照料。卢建辉家,父母年迈,哥哥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困难重重。这一切都装在他心中。但是,他毕竟是一个边防军人,祖国的边防巩固,人民的幸福安宁,是他最大利益之所在。他常说:“事业是个天平,私的砝码放重,公的砝码就轻。作为一个为边防事业献身的人,必须要把公的砝码放重、再放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九年来,他从未向组织叫过苦,也未为家事分过心,一心扑在边防事业上。但是,他并不是一个麻木的人。他把内心的负疚,用那首《军人的爱》的小诗向理解自己的妻子真情地做了表白。爱就会有牺牲。为了爱,他可以牺牲家庭幸福,为了爱,他也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卢建辉的笔记本上,有一首献给他妻子的小诗:
  军人的妻子只有半个男人,
  军人的孩子只有半个父亲;
  军人是一只和平鸽,
  在她睁开眼睛时飞走了,
  从此她的心中就只有半轮月亮。
  开始懂事的孩子,
  掰下她的一半忧伤品尝;
  她只好含着泪说,
  他爸爸就在那看不见的半轮月亮上。
  这首短短的诗,寄托着卢建辉对妻子的深深的爱恋与内疚。作为丈夫,他不能给妻子以更多的爱抚与关怀;作为父亲,面对只有1岁零4个月的孩子,他也觉得有许多愧对他的地方。这一切,只是因为自己是个军人。军人自有军人的爱。这种爱不是花前月下的私语,也不是黄昏小径上的缠绵;而是像高原一样宽广,冰山一样深沉,长风千里般地酣畅淋漓。作为一名军人——共和国的边陲卫士,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各族人民的安宁,卢建辉把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了边防,献给了帕米尔高原上的人们。在妻子的梦中,他就像那只鸽子,飞走了;但在人们的心中,他又带着军人的风采飞回来了,并且永远不再离去,永远翱翔在人们的心中。
  正因为卢建辉有这样境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因而在工作中他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并被评为优秀党员。
  1990年4月5日阿克陶县巴仁乡发生-武装-,23时许,卢建辉随阿克陶县边防大队副教导员王景平、战友郭学文等,告别了县、州指挥部领导,乘坐一辆北京212八座车,前往巴仁乡维持秩序。
  不料,当他们行至离巴仁乡15公里的红桥时,遭到伪装成公安干警的暴徒的阻截。接着,百余名暴徒蜂拥而至,用木棒、刀子、利斧和砍砍子等凶器,袭击他们。卢建辉面对恶狼似的暴徒,毫无惧色,大义凛然,英勇搏斗,奋力突围。他本可以掏出手 自卫,但是,一向热爱人民的卢建辉等,因在夜幕中,分不清哪是暴徒,哪是被裹胁的群众,怕误伤了群众,一弹未发,只能赤手招架、搏斗、突围。卢建辉身躯高大,军事技术娴熟,此刻他怒火满腔,势不可挡,如一头愤怒的狮子,冲出包围,从红桥的右前方跑下了河堤。但是,这时他突然发现,副教导员和其他两位战友还被暴徒团团围住,无法脱身。为了战友的安全,他毅然决定返回桥上,解救危难中的战友。他迅速爬上河岸,奋不顾身地向桥上暴徒冲去。但是狼群般的暴徒们已经挡住了他的去路,把整个红桥围得水泄不通。他奋力搏斗未能突破重围。这时一大群暴徒疯狂地嘶喊着:“杀死这个大个子”、“杀死他”!一大群暴徒恶狠狠地向他扑来,刀斧齐下。卢建辉身上连中数刀。他只得且战且腿,鲜血染红了桥面和他的脚印。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被武装暴徒们残酷杀害。他身上被捅10余刀,脖子几乎被暴徒用长刀砍断,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几乎无法辨认,以致在整理卢建辉烈士的遗体时,用棉花将脖子塞住,缝了100余针,才把头勉强扶直,暴徒们的凶残令人发指。
  卢建辉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至死一弹未发,壮烈捐躯,展现了一个现代军人的风采。他的死,比泰山还重;他的名字犹如巍巍昆仑一样,永留人间。
  为表彰他的功绩,中国人民武装 总部发布命令,授予他“边陲卫士”荣誉称号。

同年(公元196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