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保定市>

李正敏

[公元1915年-1973年]

李正敏为[公元1915年-1973年]

  李正敏(1915~1973)名正堂,字艺华,艺名正敏。陕西长安狄寨小李村(今属西安市灞桥区)人。12岁时考入西安东关毛玉卿所办的正俗社学艺,曾拜高登岳、党甘亭为师。首次登台演出《审余宽》,几忘戏词,难以下场,受师傅严责。从此发愤苦学,很快学会了十多出戏,成为正俗社“台柱子”。其唱腔清脆圆润,刚柔相济,吐字收音,韵调悠扬,尤以低音柔(悲)腔、鼻腔共鸣,更能醉人。擅长塑造悲剧性格及哀怨情调的人物,观众誉其为“敏腔”,20世纪30年代红极西安。在由《新秦日报》《民意报》举办的评比秦腔旦角演员活动中,与王天民同列榜首。1935年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他演唱的《探窑》《赶坡》《二度梅》《断桥》《游园》《黛玉葬花》《走雪》《河湾洗衣》《白蛇传》《玉堂春》《白玉楼》等制成唱片,至今流韵秦腔剧坛。所塑角色,尤以王宝钏著称。王绍猷在《秦腔记闻》中称赞“李正敏腔唱极其动人”,“余音袅袅,回肠荡气,歌喉婉转,耐人寻味”。
  李于1936年离开正俗社,创办正艺社,任社长兼主演,驻演于桥梓口正街(现群众电影院处)剧场。后因剧场倒塌和日机空袭,-离开西安,流演于秦、陇乡镇;因物价上涨等原因,终于负债倒闭。1946年和封至模筹办大华社,任理事长、导演兼主演。不久,大华社亦倒闭,只好另搭江湖班社,演场场戏,维持生活。
  1949年5月西安解放,李参加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一野主力西进时他自动离职。1951年被西安市文联邀为西安首届文代会代表,与文艺界人士共同研讨西安戏剧的恢复发展,使他明白了新文艺的方向,鼓舞了继续办剧团的勇气。他邀集原正俗社艺人及邮工秦剧团丑行票友何振西等,利用南院门原福建会馆(后改三山会馆)的旧戏台作社址,恢复了毛家班子--正俗社。李除参加演出外,还培养出张惠侠等学生。数年后,该社划归铜川。后来的耀县秦腔剧团,就是由当年的正俗社发展起来的。
  1952年李在大荔群众剧团任副团长,奉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调遣参加了西北演出团的观摩排导工作,并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这次戏曲会演不但使他开阔了艺术视野,中共领导人对艺术、对艺术家的关怀,更使他深受鼓舞。周恩来在观摩会演会上说:艺存于人,人在艺保,人亡艺亡。老艺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各地应该重视老艺人的团结工作。这番话使他激动得夜不能寐,决心把自己的艺术全部献给人民。会演结束,李随西北演出团又去保定、天津、塘沽演出,回陕后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1955年改名为陕西省戏曲剧院,1980年又改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历任演员训练班主任、二团团长等职,参加《游西湖》《赵氏孤儿》《白玉瑱》《白蛇传》等戏的排导,培育秦腔接班人。他对每一件事都尽心尽力,尤其在培养新人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根据教学需要,粉墨登台,示范演出,后来广播电台常播他与田德年、刘易平的《二进宫》,就是教学录音佳品。他曾为马蓝鱼、李应贞、李继祖、霍慧君等施教,尤其杨凤兰在承继其表演、唱腔上颇见成效,有“敏腔传人”之赞。陈尚华、萧若兰、余巧云、张彩香、郝彩凤、马友仙等都受其艺术影响和教益。由于他教艺有绩,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上,获表演一等奖。
  李是政协西安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9年被选为省人大代表、省剧协理事。“文革”中被诬为“ 学术权威”、“大戏霸”、“旧班主”受到冲击。197 3年12月12日逝世于西安。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