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南安人物

李刚

[公元1914年-1941年]

李刚为[公元1914年-1941年]

  李刚,原名敬文,宇瑞悌,民国3年(1914)生于南安诗山内益乡(今诗山镇红旗村)。其父李孔富是马来西亚华侨,母陈貌娘理家教养子女。父勤劳,母贤慧,李刚幼年时就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民国12年(1923),李刚就读于诗山进化一校(今燕山小学),学习勤奋,成绩优秀。毕业后,因贫穷无继续升学,在家务农。民国19年春,随其二兄李加局往马来西亚槟城谋生,在冰棒厂当学徒。因他迫切求学,同年12月由二兄资助回乡,翌年考入泉州昭昧国学。“九·一八”事变后,李刚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曾写下“铁蹄 我神州,一代江山万种愁;不杀倭奴不除暴,苍天辜负少年头”诗句,表达自己的信念。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李刚。
  根据组织安排,李刚于民国21年夏回到自己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他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开展抗租抗税斗争。民国23年,任中共金淘区委委员兼共青团区委书记,领导群众抗租斗霸取得很大胜利。如镇压当地恶霸叶某,民心大快。带领游击队在诗山高田村机智地消灭国民党收粮队一个排的士兵,缴获一批0和银元,给予群众很大鼓舞。
  民国24年至25年,国民党军第二十六旅谢辅三部对诗山、金淘一带发动分片“围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李刚迎难而上,勇敢地突破敌人的多次“围剿”之后,按照上级“保存革命力量,分散转移隐蔽活动”的指示,转移到晋江、南安交界处,坚持革命斗争。当时,他任中共晋南县委委员,他以小学教员身份在官桥、白垵塔头一带活动,先后建立党组织,发展郑堂楚、尤芳粭等人入党。
  民国26年到28年,李刚继续在晋、南、惠、泉州一带工作,先后任过中共闽中工委委员、闽南特委书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在他的领导下,泉州市郊的梅石、树兜、浮桥、南安的九都等地,以及新华、高峰、紫岫等小学都建立党的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把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到内地工作的同志和被新加坡当局遣送回国的同志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使泉州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派中共党员辜仲钊参加国民党组织的“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泉州分会”工作,任慰劳股股长,还有几位地下党员分别到《泉州日报》、《抗日导报》、《江声报》(由厦门迁泉州)等报刊任,宣传抗日。
  民国27年6月,李刚在南安深坑主持召开晋江、南安两县的22个联保代表大会,各界爱国人士也参加,会议决定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要求各联保主任深入群众,筹集钱粮和 弹,支援抗日。很多爱国人士积极响应,其中富户陈正宗、著名中医陈孔雅以及国民党退役军人陈荣统等都资助不少军需。
  民国28年,国民党当局惧怕民众抗日的声威,改组抗敌后援会,罢免辜仲钊的职务,《抗日导报》、《青年战友》等-停刊,“联乡抗日自卫队”-解散。此时,被任命为闽南特委书记的李刚一面做好疏散隐蔽工作,一面在党内进行团结和纪律教育。同年12月底,李刚同曾白羽、许运伙等在南岭兜养正中学举办党员训练班,李刚主持班务并讲课,为泉州地区培养一批革命骨干力量。
  党员训练班结束后,金门沦陷,泉州直接受困,米源断绝,官僚、米商狼狈为奸,大发国难财,粮价一日数涨,民不聊生。为了打击官僚奸商,拯救饥民,李刚同许运伙等于民国29年4月4日在泉州涂山街头组织民众一百多人,开展一场反饥饿、反压迫、斗奸商的“抢米斗争”,取得胜利。
  同年10月,李刚奉命调到崇安省委干校学习。翌年初,国民党 派对闽北山区发动残酷“围剿”,1月29日清晨,200多名国民党军包围省委干校,经过激战后,李刚与部分同志突围出来,连续数日,穿行在偏僻的荒山中。由于缺粮,缺医,加上李刚体质较差,当突围队伍到达闽赣交界处的犁头尖山时,他口吐白沫,昏倒在地,溘然去世,时年仅27岁。
同年(公元191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