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永春人物

李铁民

[公元1898年-1956年]

李铁民为[公元1898年-1956年]

  李铁民,本名鍢,字原周,达埔乡岩峰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幼读私塾,12岁进其父在乡开设的商店学习记帐写信。他聪颖敏悟,勤奋力学,尤其喜爱诗歌和小说,逐渐以能诗善文闻名乡里。
  民国4年(1915),铁民到新加坡,在他父亲当经理的南春公司任职,业余读了一些民主思想的新书,接近一些革命人士,并加入中华革命党。为了将来能做一番事业,他要求父亲让他留学日本,但父亲希望他学商,没有答应。第二年,奉父命回乡结婚,在乡中向达新学校校长李原灯学习古文诗词。8年春,铁民重返新加坡,仍在南春公司任职。南春是个专做橡胶买卖的大公司,他的工作是写信,每天只须下午3时至6时写几十封与马来亚各埠商户来往的信件,上午则到学校兼课。从1920年起,先后在永春会馆办的鼎新学校、南洋工商补习学校、中南学校和南洋平民学校初级师范班兼任了六年的国文教师。
  民国10年,中国国民党在新加坡成立支部,铁民以中华革命党党员身份转为中国国民党党员,并被推为支部文书。由于既任职兼课,又参加社会活动,工作繁重;也由于不喜欢一些商人市侩式的欺诈作风,不久,他便离开南春公司,除教课外,完全投身于社会工作。
  民国15年起,铁民进入报界工作,担任一个小型三日报《消闲钟》的主编。17年春,英荷各属殖民地的永春同乡团体,各派代表到新加坡开会,决定筹款回国救济在民军统治下的穷苦乡亲,铁民担任大会秘书,并被推为回乡代表团四代表之一。会后,他和其他三位代表到各埠募捐了一大笔款项,准备回乡,但因父亲反对而没有成行。这时,济南惨案发生,新加坡华侨在陈嘉庚领导下组织新加坡山东惨案筹赈会。铁民应筹赈会之请,为大会写了宣言,得到会长陈嘉庚的好评,便应邀担任筹赈会文牍主任,这是李铁民和陈嘉庚建立工作关系的开始。自此之后,他成为陈的得力助手。这年八月,他应聘担任新加坡一家最大和最老的报纸——《叻报》总兼督印人,并兼任陈嘉庚橡胶制造厂广告部文牍主任。
  北伐初期,出于对祖国统一的渴望,铁民是拥护蒋介石的。经过“四·一二”至宁汉0,他开始怀疑。北伐结束以后,继之以新军阀混战,使他深感失望,便在《叻报》上发表文章,揭起反蒋的旗帜。因此,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约他谈话,和他辩论,但他态度坚决,在《叻报》上公开警告这个总领事。在新加坡的国民党驻南洋总支部,更是经常不断地对他横施压力,他也给予强硬的反驳。这些国民党官员竟然倚仗外力,请出所谓华民政务司的洋人来恐吓他说:如再反蒋,便吊销《叻报》的牌照。但反蒋并不违背当地的法律,洋人也无可奈何。至此,他们只好打出最后王牌,说通《叻报》老板,解除他在《叻报》的职务,并秘密开除铁民的国民党党籍。
  民国20年,铁民和新加坡的一批名流创办《民众报》周刊,并任主编,仍然坚持反蒋。这时,汪精卫联合反蒋各派在广州召开国民党执监委非常会议,组织广东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民众报》因反蒋而拥护汪精卫。不久,宁粤合流,成立“统一合作”政府。“一·二八”上海抗战发生,蒋汪二再屈辱求和。《民众报》因在以前一个时期拥汪,走了错路,铁民大感苦闷,不久,《民众报》也自行解体了。
  民国21年,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聘请李铁民为督印人,主管部。当时,陈在政治上是拥护蒋介石的,他明知铁民是反蒋的,但在工作上却信任铁民,言论上也不加干涉。这时,南京国民党宣传部写信给陈嘉庚,说李铁民是共产党员,要陈辞退他。陈把信拿给他看,对南京不予理睬。这年秋天,马来亚闽侨组织回省考察团,李铁民为成员之一,并兼任秘书。考察团回省后将赴南京,他请询于陈嘉庚,陈嘉庚认为南京可以去。到南京后,国民党宣传部请代表们开座谈会,强调南洋必须统一宣传。话中隐刺李铁民,但他不予置答。第二年年底,陈嘉庚经营的公司因常受英帝国主义之打击,乃将《南洋商报》转让他人接办。铁民为了有个言论据点,仍在该报任副刊《醒狮》。
  在蒋介石50寿辰时,南京发起捐资购机祝寿,吉隆坡福建会馆组织的购机寿蒋会会长洪进聪请李铁民担任该会秘书。洪是永春人,又是铁民父亲的老朋友。铁民因父亲刚去世,在新闻界工作又不尽如人意,心情苦闷,寿蒋固非所愿,但父辈之意未能推辞,也就应聘。购机寿蒋结束,他到巴生埠华侨橡胶制造厂任副经理,从事商业工作。
  民国27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筹赈总会”),陈嘉庚被选为主席。陈电请李铁民回新襄助会务。年底,他回到新加坡,担任该会秘书,协助陈嘉庚团结各埠华侨,激励侨胞爱国热情,募集巨款,支援祖国抗日。29年初,南侨筹赈总会组织华侨回国慰问团,陈嘉庚任团长,他任秘书。慰问团先到战时陪都重庆,又经成都到兰州,再至青海,折回西安。5月31日抵延安访问,第二天参观女子大学,离校上车时,铁民不慎头部碰触车门出血不止,遂入当地中央医院住院一星期。此行,他对延安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情况和抗日前线的军事形势,有了较具体和较深刻的了解。7日晚,由朱德总司令主持举行欢送会。翌日离开延安,铁民在《中华日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留别延安之词》。8月回到重庆,即转往西南考察。9月下旬,铁民陪同陈嘉庚回福建,考察福建的政治、经济。10月23日回永春故乡,这是他到新加坡以后唯一的一次故乡行。
  民国30年1月,铁民回到新加坡。经过对延安的参观访问,他拥护共产党的态度更加明朗与坚决,因而又招来了一些顽固分子的不满与诬陷。在国内时,孔祥熙(时任行政院长)曾两次电告陈嘉庚,推荐一个闽南人接替李铁民任秘书。陈以事关南侨总会秘书的调动,须待回南洋后再说为辞,加以拒绝。回到新加坡以后,有人竟制造谣言,说他接受延安5万元津贴,回新活动。英国驻华大使应重庆外交部的要求,发电给新加坡总督汤姆斯,要他把李铁民逮交重庆政府。面对这些打击、破孩,铁民则置之度外。
  新加坡被日军攻陷后,铁民避难于苏门答腊实叻班让岛上。民国33年秋,他被日本宪兵逮捕关押在武吉丁宜,一连14天无休止地被刑讯,但他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实情。当时战争已近末期,日寇对华侨已由-政策转用羁縻措施。年底,铁民被释放回新加坡。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在友人办的侨通行任秘书。他的大儿子不幸在日寇大轰炸新加坡时牺牲了。
  民国35年,胡愈之等回到新加坡,筹备组织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李铁民为发起人之一,任筹备委员兼组织部主任,并赴雪兰莪和霹雳两州组织分部。马来亚支部成立时,他被选为常务委员,仍兼任组织部主任,同时任《南侨日报》督印人。37年4月,支部主任胡愈之往香港,他被推为代主任。6月,英政府在马来亚宣布紧急法令,为适应剧变的形势,民盟组织一个临时工作委员会,他任主任。
  陈嘉庚回新加坡后,铁民仍协助他开展社会工作。陈任福建会馆主席,他任执行委员兼秘书,后又被选为教育科主任,主持会馆所办四个学校的领导工作。
  民国38年3月,铁民到香港,创立开平有限公司香港分行,经营橡胶进出口业务,自任经理。9月,以华侨代表身份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0年2月,开平公司香港分行停止经营。4月,铁民回北京,从事侨务工作。1956年当选为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副主席。同年秋,星马考察团到北京,不少团员是旧友,他非常高兴,写了一首七律,颔颈两联云:“事业三春花织锦,须眉四顾气吞虹。河山壮丽迎游赏,桑梓繁荣待酌衷。”情豪志壮,方期他施展雄才,以酬服务桑梓夙愿之时,不幸因肝癌病发,医治无效,于1956年11月30日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58岁,葬八宝山革命公墓。
同年(公元189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