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人物

林权

[公元1919年-1982年]

林权为[公元1919年-1982年]

  林权(1919~1982年),原名启錝、启宇,字祥权,闽侯县尚干镇人。民国22年(1933年),考入福建乡村师范。后就学重庆国立第九中学、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后,进入南京农业实验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携家归闽,在福建省农事试验场任职。1950年,主持间作稻改连作稻试验,经3年取得成功。在二三年内,全省连作稻面积由原来400多万亩迅速扩大到1000万亩左右,取得粮食大幅度增产。林权先后任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农艺系副主任、研究部副主任。为解决烂秧问题,林权通过水秧、旱秧、湿润秧不同育秧方法的对比研究,肯定了湿润秧对培育壮秧和防止烂秧的良好作用,于1955、1966年编著出版《培育壮秧,防止烂秧》、《怎样培育壮秧》两书。林权重视水稻良种选育,采用系统选择法,从早稻“南特号”中选育出“福早稻1号”、“福早稻3号”等良种。1957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省农科院农艺系主任。1963年,林权选育出福建省第一个具有早熟、耐肥、抗倒、抗稻瘟病能力强诸特点的矮秆良种“福矮早20号”,推广至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并撰写《作物育种技术讲话》11讲。同年11月,被国务院选派支援马里共和国,安排1400多亩示范田种植水稻,培训学员,提高当地农民技术水平,得到友邦好评。1965年归国,继续埋头选育早稻矮秆良种工作。“文革”中受破孩,仍选育成功早稻良种“福矮早8号”、“福矮早9号”、“福矮早10号”。1971年起,下放宁化县几年,努力完成“溪选4号”、“科六早2号”、“安陆早”等早稻良种的培育。省农业科学院恢复后,林权任副院长、稻麦研究所所长兼书记,参与编写《中国水稻栽培学》。1978年,赴日本考察现代农业。1980年,前往菲律宾、印度、尼泊尔、泰国考察水稻生产和科研。回国后,向国务院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议。
  同年(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林廷群 (1919~1980) 福建省福州市
王一平 (1919~1985) 福建省福州市
陈仰曾 (1919~1994) 福建省福州市
张清沔 (1919~1986) 黑龙江哈尔滨宾县
李舒 (1919~1955) 辽宁省沈阳新民市
+ 更多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2年)去世的名人:
许亚 (1915~1982) 江苏省苏州张家港
李殿冰 (1913~1982)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
梁喜 (1933~1982) 黑龙江哈尔滨阿城
龚浩 (1887~1982) 湖南省益阳市
罗明哲 (1917~1982)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
王克歧 (1926~1982) 陕西省延安延长县
+ 更多公元198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