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永春人物

林连玉

林连玉为

  林连玉,乳名皇敬,字采居,蓬壶乡西昌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7岁起,即跟祖父和父亲读《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五经,16岁到厦门永丰参行当学徒。民国8年(1919),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专业,勤奋攻读,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均在90分以上,破该校有史以来纪录,被聘留校担任师范部国文教员。
  民国14年冬,连玉南渡马来亚,先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不久,转至印尼爪哇抹埠学校任教,后被聘为校长。20年,又到马来亚任共和、育华等学校教员。22年,母亲去世,奔丧回国,先后在本县太平小学和厦门大同小学任教。24年冬,重返南洋,在吉隆坡尊孔中学执教,一直到1961年8月被取消公民权、吊销教师注册为止。
  民国30年,日本侵入马来亚,学校停课,连玉即参加雪兰莪医药辅助队。他随队赴新加坡前线,救死扶伤,自己也挂了彩。全马来亚落入日寇之手后,他隐姓埋名,在巴生农村中以养猪为生。日本投降后,任尊孔中学复校委员会主席。他日夜奔忙,出钱出力,由小学而中学,把尊孔中学重新恢复起来。
  连玉为人和蔼可亲,教书认真,讲历史尤为精采,他经常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激励学生。
  连玉对马来亚这个多民族殖民地的国家独立和各民族的权益,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从40年代开始,他为马来亚摆脱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而奔走呼吁;为华裔争取出生地公民权,为华、印语文也列为官方语文,特别是为维护华文教育的正当权益而全力以赴,奋斗不息。
  民国37年5月,他以任教的尊孔中学为基地,倡议组建吉隆坡华文学校教师公会筹备会。在1951年第二届会员大会上,他被选为主席,一直蝉联至1960年8月,前后达10年之久。为增强力量,进一步团结各州华校,他又以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名义发出倡议,召集全马来亚各州16个单位教师代表,于1953年成立马来亚华校教师总会,被选为主席,连任8年。
  连玉于1951年成为马来亚公民,但当时一些马来亚族政党不同意在当地出生的外籍移民后裔成为当然公民。连玉以马来亚华校教师总会为首,联合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雪兰莪三十六行团总会等五大华人社团,于1956年召开全马来亚华人注册社团争取公民权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096名。到会代表一致通过四大决议和要求:一、当地出生的即为马来亚当然公民;二、在本邦(马来亚)居留五年以上者,可以申请为当地居民;三、各民族的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四、应将华文列为本邦官方语文之一。1957年8月,马来亚正式获得独立,政府宣布自1957年9月1日起至1958年8月31日止的一年内,为各族移民及其后裔申请马来亚公民权的期限。连玉以这是有关民族命运的大事,即分函全国29个华校教师分会,请发动和协助学生家长申请公民权。因此,至1959年马来亚国会选举时,获得资格参加选举的华裔公民,已从1955年的12万多人增至90万人。
  华文教育是广大华人为争取民族平等,使华族子弟能受到母语(华文)教育,并使华文列为当地国家官方语文之一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英国殖民当局始终强调英语教育,而对其他民族语文,特别是华文,采取歧视和排斥的态度。1951年,英国殖民政府采取两而手法,公布了以牛津大学研究马来方言教育制度的《巴恩教育报告书》,主张“巫(马来)、英两种语文为教育媒介”,并应在不分种族的国民学校中贯彻执行。这实质上是排斥小学教育中的华语教育,从而达到最终消灭华语的阴谋。该报告书发表后,立即引起华人的强烈反响,所有华人社团都发表声明进行谴责。以连玉为首的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在邀请全马来亚华校教师公会代表共同商议后,纷纷发出通电和备忘录,进行坚决的反对。此后多年,连玉一直为争取华文教育列为马来亚官方语文教育之一而作顽强的奋斗。
  1955年,马来亚即将获得独立前夕,马来亚各族政党进行激烈的竞选活动。以东姑为首的联盟(巫统)为争取华人的选票,邀请连玉等华人代表举行“马六甲会谈”,要求华人团体给予支持。连玉等提出以华文作为官方语文为条件而予以赞助,使东姑获胜。第二年联盟执政后,教育部长拉萨提出一份教育报告书——《拉萨教育报告书》,规定马来语为国语。学校分两种类型,一是国民学校,以马来语作为教学用语;一是标准型学校,用非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作为教学用语。但是,该报告书内关于教育政策第十二条“最后目标”,却规定“马来语将为所有学校主要的教学媒介”。在即将提请国会审议之前,拉萨在教育部召开的华校校董总会暨华校教师总会代表会上作了说明。连玉认为此报告书大体上是受华人欢迎的,但万万不能接受“最后目标”这个第十二条。他坚定地说:“这第十二条必须删除,若不删除,我们连整个报告书都不便接受了。”拉萨企图搪塞了事,连玉则表示“这是关系到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是我们华文教育的生死关头”,“即使国会通过,我也要发动我们华人起来反对”。最后,拉萨采取了折衷办法,私下对连玉表示,在起草正式的教育法令时不把这第十二条“最后目标”写入。这是连玉为争取华文教育权利的一次胜利。
  1960年,拉曼达立任教育部长,发表了《达立教育报告书》。该报告书企图以经济手段——政府津贴华文中学为诱饵,和“教育部长有权认为在适当的时候把华文、印文小学改为马来小学”,把华文教育从小学到中学连根拔掉。连玉振臂疾呼,指出这是华文教育的生死存亡关头,要求所有的华校都应加以 反对,不接受政府的任何津贴,把华文中学办成独立中学。
  1961年,拉萨出任马来亚政府副首相兼内政部长,宣布马来亚最后将以巫文(马来文)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育媒介。连玉愤慨异常,迫于无奈,终于在8月10日华校教总理事会上公开了拉萨以前的私下允诺。两日后,连玉便被褫夺了公民权和吊销了教师注册。这一事件引起了全马来亚特别是华校教育界极大的震动和反响,纷纷发表声明,要求政府秉公处理,收回其错误决定。过后,政府的有关官员曾私下对连玉说:“只要你不出声,公民权不会有问题的。”连玉回答说:“不能说话的公民权要来做什么?”那官员又说:“你要什么尽管开口”。连玉说:“我个人无所需求,我所要的是民族(指马籍华人)的利。”
  连玉虽经如此沉重的打击,但他不屈不挠,毫不气馁,不为权势所屈服。他作诗明志,自许要“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为了忠实地记录10多年来争取华文教育权益的奋斗史实,从1963年起,他拿起如椽之笔,写下《回忆片片录》,连续在《教师杂志》上发表,以后并辑成单行本。但是,在1969年竟被当局下令列为-,不准出版发行。
  连玉在失去了公民权和教师职位以后,生活陷入困境,但却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和赞助。他的生活和诉讼费皆赖吉隆坡华文教育界友好和同乡等的支持帮助。1966年他在士拉央建筑的简陋小屋——“隆情小筑”,也是同乡友好为他集资捐建的。
  1985年11月,针对联盟主席东姑指责华校教总“制造问题来反联盟”的污蔑,连玉又捉笔写下《驳东姑》一文,在报上发表,用历史事实给予有力的反击,并表示“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同年12月18日,连玉在吉隆坡逝世。全马来亚15个大华(裔)社团为追念其功绩,联合组成治丧委员会,其灵柩被破例安放在中华大会堂,这是会堂建立60年来所未有的。前来瞻仰吊唁者有全马来亚各华团和各党派的领导人,连玉的门生、同事、亲友,以及热心华文教育事业的人士。大家对林连玉的去世深表悲痛惋惜,认为值得全马400万华人同声一哭,纷纷表示要继承连玉的遗志,为华文教育事业及民族权益继续奋斗。当地的《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一连数日,以大量篇幅刊载连玉生前友好的悼念文章及追悼殡葬照片。出殡之日,吉隆坡街头万人执拂,极尽哀荣。
  及后,各界发起并踊跃捐款创立林连玉基金会,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资料来源:
  1、《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山打根日报》、《联合早报》1985年12月19—24日、1986年1月8—13日。
  2、《林连玉》、《风雨十八年》、《林连玉公民权案》、《林梁公案》,马来西亚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吡叻华校董联会出版。 相关院校:

牛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