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宁德市> 霞浦人物

林樾

[公元1924年-1948年]

林樾为[公元1924年-1948年]

  林樾,字竹秋,笔名中虚,城坊区西街(今松城镇中乘街)人,生于民国13年(1924年)3月。天资聪颖,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霞浦初级中学、三都中学和福安师范学校简师科。得大哥林椿熏陶指导,致力于画和木刻,经常随身携带速写本,画其所见山水、人物、虫鱼、花鸟,寒暑不移,勤学苦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民国31年,林樾投笔从戎,到第三战区第五补训处(驻福安)任职,从事抗日宣传。民国32年后,随军辗转于浙江丽水、云和等地,经常向第三战区主办的《前线日报》(共产党员宦乡任总)画刊和《处州日报》投稿,多被采用,并结识进步木刻家野夫等人,在互相切磋中,深刻领会鲁迅先生说的“木刻是战斗艺术”的意义。随后参加中国木刻研究会福建分会和白燕艺术社。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木刻,充满民族义愤,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控诉日寇侵华暴行,引起社会强烈反应,其中《灾》、《前线再会》,于民国35年被中华全国木刻协会选拔参加《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巡回展出,获全国美术作品奖殊荣。描写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晚秋》、《八马图》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得到好评。
  抗战胜利后,他看清国民党 本质,不愿同流合污,遂离开军队回家,参加“求真读书会”,后到福安师范学校工作,业余继续从事木刻创作,成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会员。同时在《南方日报》(闽东版)开辟《黑白》木刻专刊,任,专门发表闽东青年木刻习作。
  民国36年2月,他到福州《力行报》任副刊,在地下党员教育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加入城工部组织。之后,他利用《力行报》副刊,刊发揭露时弊的稿件,运用木刻刀向 派进击,他创作的连续木刻《浮生相》(共67幅),由牛凡陀(程力夫)配诗,在《星闽日报》逐日刊载;单幅木刻《存在人民心中的愤和恨》、《饥饿》等,先后在《大公报·文艺》、《中国作家》(老舍主编)发表,这些作品反映广大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心声。由于《浮生相》的进步倾向,引起国民党当局不满,他-离职,后一度在南平中学任美术教员。
  民国37年2月,他回到霞浦,参加城工部闽东工委主持的整风整党会议。3月,调到中共闽浙赣区委直接领导的《人民社》工作。4~5月其兄林椿赴台湾省考察,在台北、台中举办《林椿、林樾兄弟画展》,展出林樾木刻近百幅。5月,因城工部错案,他在闽侯遇难,年仅24岁。
  林樾生前创作版画300多幅和部分漫画、速写。他在艺术上继承中国现实主义传统,吸取西洋版画的长处,刀法粗犷浑厚,线条明朗刚劲,黑白对比强烈,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在抗战胜利前后,曾在上海、浙江云和、杭州、福安、霞浦等地展出。民国36年,连续木刻《浮生相》在福州展出,观众达3万多人,一些报刊发表评论,称赞其“具有深刻的讽刺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1956年,城工部错案经中共福建省委批准平反,林樾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遗骸安葬于福州西郊文林山革命烈士公墓。1960年1月,中国美术馆将他的单幅木刻《晨》及《浮生相》中的4幅收购馆藏。1980年后,国家的《中国抗战八年木刻选》及《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各收入林樾作品1幅。
同年(公元192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