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宁德市> 古田人物

李黎洲

[公元1898年-1977年]

李黎洲为[公元1898年-1977年]

  李黎洲(1898~1977年)原名祖馨,字伯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生于大桥镇隆德洋农家。8岁入塾,12岁进古田超古学堂。民国3年(1914年)毕业,升入福州协和道学院。其间,他注意研读中国文史、宋明理学、清初朴学,亦涉猎欧美资本主义初期的理论著作。
  民国5年,黎洲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组织,与何遂、王澄云等奉派赴南平建立讨袁根据地。他约集尤溪民军陈子江部克期攻城,并说服驻防当地的湘军为内应,很快占领南平,成立福建讨逆军总部,传檄全省。福建督军李厚基调兵镇压,加之湘军后又暗中附敌,寡不敌众,讨袁遂告失败。他辗转至广州,进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听课,专攻史地。民国9年,又与何遂等人密返福州,策划倒李,事机泄密,被严令通缉,脱险后赴粤避难。
  民国10年,南渡爪哇,先在万隆中学任教,后任《泗滨日报》国际新闻及副刊主编。目击日本对南洋的经济侵略,他经常著文鼓励华侨-。荷兰殖民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压力,勒令该报停刊。民国14年黎洲任三宝垅《中国日报》总编。此期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为支援工人斗争,他与报社同仁发起捐款运动,半月内汇交上海工人后援会荷币40余万盾。
  民国15年秋,国共合作誓师北伐,黎洲接广州革命政府海外部电召回国,由该部部长彭泽民介绍,他认识了周恩来并接受其教导。时北伐军在武汉告捷,东路军攻克闽浙。黎洲被派回闽参加筹建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任组织部长兼《福建日报》主编,与负责宣传工作的马子谷和负责工运的李培桐等共产党人,共同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右派孙文主义分子展开激烈斗争。“四·一二”-政变时,他被列为清党对象,幸得友人暗中通知,才逃离福州赴上海。抵沪后,经吴石介绍在26军任参议,北上讨伐张宗昌。民国17年,转赴漳州,在49军张贞部任秘书、参议兼嵩屿建港筹备主任,准备建设孙中山所计划的东南新港及漳龙铁路。但这时蒋介石变本加厉推行其-政策,黎洲痛感国事日非,遂于民国19年东渡日本。先后在明治、庆应两所大学研习农业经济学,致力于农村土地问题研究,写成《中国农地制度的研究》一书,主张土地国有。
  民国22年初,十九路军驻闽,黎洲被派往厦门市政府任参事。11月,十九路军反蒋,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但瞬告失败。随后国民党中央派张贞、戴愧生等回闽整理党务,黎洲被邀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委员,后又当选为执行委员。
  民国25年“西安事变”后,黎洲更加关注时局变化,接受国共合作主张。民国26年,“七·七”抗战爆发,福建成立抗敌后援会,推黎洲为委员兼秘书主任。他与陈培、史家麟等人发动各界人士为救亡捐银元200万元,并募集大量寒衣等慰劳品送往前线,还组织救护队抢救被敌机轰炸的受伤百姓。民国28年,黎洲被推选为国民参政员,数度前往重庆开会。目睹日军日渐深入,蒋介石政权日趋腐败,他提出惩办-、刷新吏治的建议。民国32年,黎洲任福建-促进分会主任委员,发表文章介绍各国有关-的理论,希望国民党当局效法美、英等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又创立生力学社,出版《生力旬刊》,传播进步的思想。
  民国33年,黎洲接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民国34年调任福建省教育厅长。八年抗战期间,福建省的文化教育备受摧残,他不辞劳瘁,艰苦维持,使教育、文化、科研单位得到恢复。民国35年6月,蒋介石发动内战,黎洲对蒋政权深恶痛绝。他在《都门书感》诗中写道:“百劫枯棋绝处生,鸿沟何竟又寒盟?钩心朋党违公论,侧耳郊原有哭声。”翌年,福州青年学生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破孩”运动,省保安司令部奉当局密令实行镇压。黎洲暗示被列入黑名单的师生迅速规避,还设法保释被捕的学生。-过后,他辞却教育厅长之职,避往上海。
  民国37年,黎洲看到《新民主主义论》和《土地法大纲》,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了解,决心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由吴石等人介绍加入-同志联谊会(简称-)。从此他与陈铭枢等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反蒋活动。他返闽竞选,当选为-委员,支持-成员刘通当选为-。并接受中共福州地下组织的任务,尽力设法保护机关档案、财产,策动国民党驻闽部队起义。民国38年,黎洲的反蒋活动为敌特侦悉,蒋介石爪牙责令-逮捕。他得讯后径飞香港,即与邓绍荫等11人联合通电反蒋,并通电向在长沙起义的程潜、陈明仁致敬。后又在中共华南局的指导下,函促-成员、时任福建省银行总经理的许显时赴港,将香港分行财产悉数移交中共中南局,完成分行在港起义工作。国民党当局为此下令通缉,并将他开除出党。
  是年“8·17”福州解放,黎洲自港乘轮赴天津转北京,接受民革(时-、民革已合并)中央负责人的委派,返榕筹建福建民革。1952年,黎洲任民革福建省委委员兼《福建省民革》主编。翌年,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兼对台工作组副组长,为省政协撰写大量文史资料,还与陈遵统、萨兆寅共同编写《福建编年史》。
  1957年,黎洲被错划为右派,翌年又被诬为-送往江西珠湖农场劳动改造。1966年刑满留场就业。1970年,林彪反党事发,中央专案组将他从江西调回福州写揭发陈伯达的材料。1971年,他由省军管会安排回家,于1977年2月在家中病逝,终年79岁。1983年10月,黎洲生前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骨灰移置福州文林山革命公墓。
  黎洲的《羲庐残稿》和《帝国主义与满洲》等遗稿今尚存。
  
同年(公元189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