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南安人物

李来荣

[公元1908年-1992年]

李来荣为[公元1908年-1992年]

  李来荣,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南安县石井镇溪东村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农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与姐姐随母住厦门鼓浪屿,其母佣工于毓德女子学校,勤劳节俭。来荣承母教,学习勤奋,得教会的资助,就学于鼓浪屿养元小学,继而半工半读于寻源书院,由于聪颖,刻苦力学,成绩优良。民国15年(1926)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受聘于天津南开大学任教,翌年到广东岭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任教,并在研究院学习,民国23年获硕士学位。民国2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园艺系深造,先后发表有关水土、果园管理等论著,并应邀到各校讲学,深受赞扬。1941年获博士学位和当年优秀学生的“金锁匙”奖,被选为美国自然科学委员会荣誉会员。
  来荣在美国虽受器重,有优厚的待遇,但祖国的抗日救亡烽火弥漫,他爱国心切,决心返国,将其所学奉献国家。1942年,他毅然乘轮返国,归途中为太平洋战争所阻,滞留新西兰,受聘为新西兰科学部植物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曾协助驻苏罗门盟军解决蔬菜栽培技术,为新西兰解决了大面积油桐不结果的问题,深受学术界赞誉,被新西兰皇家学会接纳为正式会员。适逢英国货轮往印度加尔各答之机,来荣冒险乘轮转回,途中不幸被日军俘虏,囚禁于印尼万隆集中营二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侨亲资助返国,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授兼农学院副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1954年院校合并,历任农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及福建省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培养众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对我国农业生产贡献甚多。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四届福建省人大代表,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第三届荣誉委员。1980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厦门市科协主席。
  来荣是第一个到新西兰工作的中国科学家,他为中国同新西兰的友好往来当了开路先锋,至今受到新西兰政府的重视。1979年曾率领中国科学院植物代表团赴新西兰考察,受到热烈欢迎,被聘为新西兰科学院名誉会员和新西兰皇家学会名誊会员。1982年新西兰总理马尔登访华时,特地抵厦门亲切会见来荣。来荣于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来荣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外用英文发表了28篇,对东南亚各国农作物生产、果树栽培技术作出了极大贡献。1981年他撰写《中国南方红壤山地的改良与利用》一文,参加美国国际地理学会举行的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由加州大学美籍教授代为宣读。在国内先后发表了68篇论著,主要专著有∠方果树上山》、《关于红壤丘陵山地的利用》、《关于荔枝、龙眼的研究》、《有关柑桔的几个问题》、《福建山区果树栽培》、《山地果树栽培研究》、《龙眼及其栽培》和《亚热带果园土壤及果树营养研究》等,对土地的改良和利用,水土保持,南方果树上山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曾向省委提出念好山海经的建议。
  80年代后期,来荣不幸患脑充血,留下手足不灵,言语不顺的后遗症。1992年11月20日病逝于厦门鼓浪屿,终年85岁。
  
同年(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