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南安人物

黄怡瓶

[公元1887年-1957年]

黄怡瓶为[公元1887年-1957年]

  黄怡瓶,清光绪十三年(1887)生于南安丰州镇顶堡村。童年丧父,家境贫困,与寡母、弟妹相依为命,从小就参加劳动,帮助养活全家,但是生活还是越来越艰难,其母不得已把-卖给他人做“童养媳”,怡瓶心灵受到沉痛打击,毅然南渡印尼,别谋生计。初在泗水、玛琅等地当杂役,他年轻力壮,勤劳诚实,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印尼话,力求进取,稍有积蓄后,自营“小巴杀”(即卖菜摊),自立创业,刻苦自励。经20多年辛劳经营,至40年代初先后创办建丰油厂,建隆米厂,建南皮革厂,成为一位有名望的实业家。
  怡瓶童年失学,深为文盲所苦,尤其目睹殖民主义者鱼肉当地人民和祖国备受帝国主义-的惨状,体会到一个落后的民族要繁荣富强,就业努力提高文化科学水平,他从中年开始就重视兴办教育事业。除在玛琅创办玛华小学,玛华中学,亲自兼任董事会主席、总理外,对印尼各埠的侨办中学也捐教学经费,鼓励把学校办好。对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更是慷慨解囊。20年代他初次回国省亲,热心捐助丰州“中南”小学和“燕桂”小学经费。30年代第二次回国,在家乡顶堡村独资创办明志小学,负责全部经费。
  怡瓶旅居印尼半个世纪,一向同情当地人民的苦难,积极协助开发荒原,繁荣地方建设,怜贫惜老,友好相处,深得当地“土著”和侨胞的敬重。抗日战争爆发,怡瓶积极参加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工作。担任印尼玛琅分会主席,与陈嘉庚保持密切联系,大量募捐款项及医药物资支援祖国抗日。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印尼,怡瓶以“抗日罪”被捕入狱,所经营的工厂被接管,人员被解散,家业倾毁。日本投降后获释,亲戚及朋友交相慰问。他慷慨陈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无罪,救国光荣。日寇可以摧残华侨的肉体,毁灭侨胞的财产,但丝毫也不能征服华侨的爱国忠心”,之后,又继续经营发展粮油厂及皮革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怡瓶欢庆祖国的新生,更加热爱祖国。1955年秋,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全国侨联主席陈嘉庚、副主席尤扬祖的热情接待。回到故乡顶堡村,看到地方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心情极为欢畅。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家乡尚无一所中学,决心为兴办中学作出贡献,他把想法告诉有关部门,并率先捐献巨资为倡导,很快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在丰州创办南安华侨中学。他离家时,全权委托吕敦村招集建校人才,做好基建准备工作。1956年春,怡瓶返回印尼,发动海外侨胞协力办学,同时汇寄巨额捐款,使建校工作顺利进行。1957年,怡瓶不幸病逝于玛琅,临终时嘱咐家属,要继承遗志,把华侨中学的基建规划全面完成。其夫人吴宣化秉承遗训,继续全力支持学校基建,华侨中学很快建成。宣化还在校内捐建一座“育生会堂”,1959年,宣化女士也因病逝世。
  为纪念怡瓶热心教育事业,印尼玛琅中学在大礼堂里铸造一尊怡瓶铜像;南安华侨中学把一座教学楼命名为“怡瓶楼”。
同年(公元188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