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三明市> 沙县人物

黄尔康

[公元1880年-1943年]

黄尔康为[公元1880年-1943年]

  黄尔康黄颂慈
  (1880~1943年)(1909~1976年)
  黄尔康又名黄载禄。沙县城关兴义坊人。父为泥水匠,母为琅口茶行女工,因家境贫困,入果育义学就读。15岁在范瑞吉店当学徒。后相继与人合办过塘栈、正茂泰南货店、正茂牲南货店。民国16年(1927年)独资办黄正茂京果店,除在福州霞浦路(后迁往马祖道)设有分行外,上海、天津、台湾、漳州、永安等地亦有分支机构或代理商行,经营笋干、纸、菇、木材等土特产品,同时又创办联吉盐业公司,为沙县巨商之一,连任商会会长达10年之久。
  黄尔康由贫而富,却无富焰骄人、欺贫重富的行为。某年夏天一日中午,一小孩到黄正茂店中买一铜片白糖,一店员正在吃饭,随口答道:“没有糖卖。”黄尔康听到,连忙出来叫住那小孩,把白糖卖给他。事后,黄尔康对那店员说:“炎日当头,叫小孩来买一铜片糖,定是家境贫寒且又有急用,你嫌一片钱生意小,麻烦多,可见不会做生意。还是另请高就吧”。那店员遂被辞退。黄尔康的店规家训强调:遇有穿草鞋进店,店主应亲自送茶敬烟,以示亲切;遇有穿皮鞋的进店,则由店徒送茶敬烟,以尽礼貌。任商会会长时,往往宴会频频,无暇应接。但若有贫困人家宴请,黄尔康往往提早先到。他认为贫困人家少有宴会,如果不亲临参加,难免使人失望。故宁可不赴富贵人家宴会,也不失礼于贫困人家。民国29年农历六月,适逢黄尔康60寿辰,子女亲朋欲为他做寿。黄尔康因时逢大旱,灾情严重,怕做寿引起非议,特改在九月举行寿庆,且一再交代,时值抗战,人民生活艰苦,不可铺张浪费。
  黄颂慈为黄尔康长子。幼时入连贡璋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入黄家举办的家塾就读。民国9年12岁时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学习。民国12年毕业后在父亲店中当学徒。19岁时即在福州主持黄正茂庄的店务。民国32年黄尔康逝世后,独力主持黄家在沙县、永安、福州、上海等地的业务。民国38年派人赴台湾考察商情,在高雄、基隆经营木材业务。同年5月亲自赴台湾省基隆市整顿店务,后留居基隆。1950年与华泰行合资经营杉木。1951年在基隆开办光正商行,经营中药材和香茅油等进出口业务。后因未能适应台湾进出口商品配给制度改革屡遭损失。后受人诱骗,从事证券买卖和经营彰化毛菇均告失败,与人合资经营爆竹工厂又受挫折,终于一蹶不振。1964年起陷入困境,幸得沙县籍在台乡友曹湘君接济,始行聊度晚年。他在自传中写道:1964年“厄运相乘,竟达十年有奇。晚景凄凉,身心无寄……唯有望天长叹而已”。1976年10月病逝,终年68岁。
  黄尔康热心地方公益,任商会会长期间,凡有摊派款额或公益支出,无不带头承担,尽量减轻其他小商的负担。平时则扶贫济困,悯老恤幼,深得乡人赞许。黄颂慈主持商务后,亦热心于地方诸如资助清寒学生、修桥筑路、赈饥救荒等事。民国33年创办尔康小学,开沙县独资办学风气之先。二年后学校停办,又将经费移作清寒学生奖学金和购置县立图书馆书籍。闽北学者如沙县陈绍源、建瓯陈培光等出国留学,黄家亦给予赞助。由于热心文化建设,民国36年黄颂慈出任闽北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去台湾后仍情系家乡。1951年知道家乡开展土地改革,主动将地契辗转寄给人民政府。1954年,他的长子黄邦彦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后,黄颂慈将他送回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去世前亲嘱子女一定要将其骨灰送回大陆。1986年1月11日,他的骨灰由其长子黄邦彦送回沙县,安葬在石牌祖坟内。
  
同年(公元188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