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温州市> 乐清人物

侯庭训

[明]

侯庭训为[明]

  侯庭训,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县)人,进士。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升为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漳南道。当时漳南道辖汀州和漳州两郡。从漳州到汀州只有东路从龙岩经过,路程较远,且路途峻险,往返耗费大。侯到任之前,曾有人议论改辟西路,但并未实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分巡道驻上杭时,驿传铺舍均设在东路。侯到任后,人们又议改辟西路。为处理此事,他实地巡察,广求意见,经多方证实:改西路从永定经过,路程比东路缩短三分之一,沿途也较为平坦。于是果断决定,将平西驿移至永定城,迁铺舍于抚溪(抚市)、太平、白砂等处,增设便民、庐丰、鹅岭等铺,并从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连城募足乡兵400名供给各地使用,还增设彩眉、扁寮等十九隘。
  上杭城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通要冲,东南临汀江,由漳州到道署,非摆渡过汀江不可。一遇大水,则无法摆渡,两岸交通遂中断。于是侯决心建一座横跨汀江的大桥,并上报福建布政使司,言利弊,提出建议:用河税节余请工人炸石运料,发动百姓献工、献料以解决建桥所需人力、财力等问题。核准动工兴建后,历时不到一年,于嘉靖十九年在县城东门潭头渡口建成有19个石桥墩、36间复道式亭屋的青龙桥。此为有史以来汀江上第一座大桥。青龙桥的建成不仅便于汀江两岸人们来往,而且沟通上杭与漳州的联系。人们把此桥与蔡襄筑洛阳桥相比。此桥建成后仅18年,被洪水冲毁,但其“利济之心”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
  次年,他又倡议在阳明门复修以45条船、2条铁索(共重2250公斤)联起来的浮桥,方便两岸行人。此桥后亦被洪水冲毁。此后,万历、康熙、咸丰和民国间,乃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均曾采用建筑浮桥的办法,连接汀江两岸,方便行人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