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鲤城人物

江加走

[公元1871年-1954年]

江加走为[公元1871年-1954年]

  江加走(1871~1954年),字长清,泉州北郊花园头村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生。父亲江金榜是民间雕刻粉彩神像的艺人。江加走和其兄江凹少年时读过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在家,边种田,边向父亲学艺。他专攻木偶头坯雕刻,兄长专事头坯粉彩工艺。
  民国9年(1920年),江凹病逝,江加走兼木偶头粉彩。他刻苦练习,又常到泉州涂门街周冕号向雕刻木偶的老艺师请教,技艺日益提高。
  同年春末夏初,有个掌中木偶戏(布袋戏)班找江加走,要刻《封神演义》中许多奇形怪状的木偶头。江加走为此跑遍泉州各大寺庙,揣摩古代名家雕刻的各类菩萨形象,还到乡下看二十四班头面谱,回来细心琢磨,在传统基础上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人物个性。他先从《封神演义》主角沉溺酒色、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入手,把“纣王”头刻得肥额丰腮,眼睛能够左顾右盼,一副奸邪吓人的模样;为了突出纣王的嗜杀,他又依照闽南民间“眉中一撮毛,杀人不用刀”的俗话,在木偶头的两眉之间画上一些疏疏的眉毛,充分刻画出这个暴君的丑恶嘴脸。三个月后,《封神演义》的全部木偶头像创作完成,演出后轰动整个木偶界,江加走一时声名大振。从此,木偶戏需要新的木偶头都来找他,江加走包揽了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和南洋各地的提线、掌中木偶头的制作业务。
  江加走经常细心观察各类人物的特征,然后加以形象概括和艺术创造,他雕刻的“家婆”头就是嘴尖舌利、能说会道的媒婆典型。他常在演出时到舞台前听取观众意见,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他70年如一日,把从父亲手中学到的只有50多种木偶头像发展到280余种,其中250种都有名称,各具鲜明的性格和特征。头像的发式也由平髻发展到10多种,并加强木偶头花脸面谱的着色艺术。
  抗日战争期间,侨汇中断,无人雇演木偶戏,木偶头像没有销路,江加走生活陷于困难。解放后,给这位年已八旬的老艺人带来了新的希望。1951年冬,成立泉州木偶实验剧团。翌年春江加走应邀为剧团粉彩全部旧木偶头。1952年11月,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到上海与苏联木偶专家奥布拉兹卓夫进行艺术交流;次年春又到北京演出,并拍摄《新潞安州》木偶剧影片;以后又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参加国际木偶节演出。1953年夏,他又为新成立的泉州木偶艺术剧团创作《小二黑结婚》的全部木偶头。他把“三仙姑”塑造成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嘴巴笑嘻嘻,眼里有邪气,受到高度的评价。江加走的木偶头也因此名扬海内外。
  1954年,江加走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华东美术家协会候补理事,被选为福建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福建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同年10月因病在泉州故居去世,享年84岁。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精印《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一书,向国外发行。
  
同年(公元187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