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佛山人物

黄武汉

[公元1919年-1968年]

黄武汉为[公元1919年-1968年]

  黄武汉(1919~1968)
  黄武汉,广东南海人。民国26年(1937),毕业于香港工程学院夜校部电机工程专业。民国34年至36年,在英国邮政总局电讯研究所学习。民国37年到美国电讯工厂进修。
  1953年从美国回国,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历任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1957年初,黄武汉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团无线电电子学考察小组成员,到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进行了4个多月的考察。同年,他在《电信科学》1957年11期上发表《10厘米精密高Q空腔波长表》的论文(与陈道明合写);又在《科学通报》1957年17期上发表《毫米波段波导管远距离传输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1958年,与凌君达合写的《Ni-Mg,Mg-Mn和Ni-Zn三种铁氧体在3厘米波段的法拉第旋转及衰耗》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报》1958年6期上。从1958年开始,黄武汉领导研制中国第一台铬-—钴-微波量子放大器和红宝石微波量子放大器,历时3年,终于获得成功。
  1959年,黄武汉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科学报告(1959)》上发表了《红宝石顺磁晶体的能级计算》,和《腔式固体量子放大器设计中的若干问题》(与凌君达等合写)等论文。
  1960年,黄武汉与林福成等合写《自交叉弛豫微波量子放大器的系统分析》的论文,并与蔡希洁等合写《10厘米波段谱振腔式红宝石量子放大器》的论文,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科学报告(1960)》上,后者还发表在《电子学学报》1962年1卷2期上;前者曾在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宣读。
  1961年,黄武汉与凌君达、林福成等合写《红宝石镜象能级的交叉弛豫》的论文,还与范果健等合写《微波固体量子放大器应用于雷达的一些问题》的论文。
  1963年,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黄武汉调任该所副所长,他领导了固体激光器和化学激光器的研制,在转向电子顺磁共振和光磁共振研究、晶体研究中,在国内首次观察到红外量子计数作用。他与黄宠嘉等合写的《H01型-导传输》论文,发表在1963年6月的《电子学报》试刊第4期上。
  1964年,黄武汉兼任《物理学报》委员会委员。又在《物理学报》1964年第20卷11期上发表与林福成等合写的《推广的等效自旋哈密顿》。他的另一篇论文《自弛豫微波顺磁放大器原理的简化分析方法》,刊登在英国《物理》刊物1964年第1卷第84期上。1965年,他先后在《物理学报》1965年第21卷3期、8期、12期,发表《红宝石中分子轨道效应和塞曼参数的确定》、《红宝石中自旋—晶格弛豫直接过程的计算》(以上两文均与林福成等合写)、《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对红宝石基态零场0的贡献》(与楼棋洪合写)。他与谢相森等合写的《用光激射器抽运的微波激射现象》,发表在《科学通报》1965年10月号上。他主要著作还有《微波固体量子放大器》、《量子顺磁放大器原理》等。被誉为中国微波和量子学的开拓者之一。
  “文革”中,黄武汉受到严重破孩,1968年7月逝世。
同年(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