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漳州市> 平和人物

黄梧

[清][公元1617年-1673年]

黄梧为[清][公元1617年-1673年]

  黄梧(1617~1673),字君宣,平和县高坑(今国强)霄岭人,少时机智勇敢,好舞枪弄棒,结交朋友,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在平和县衙当差役。
  清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郑成功与其父郑芝龙分道扬镳,反清复明。是时,黄梧虽为差役,但他“饶智勇,喜任侠”,久有投郑之心。不久,他与门役赖升密谋,杀知县,往投郑军。郑成功对他的机智勇敢颇为赏识,委以中权镇左营副将,赏银200两。黄梧归郑后戮力征战,屡建战功。顺治八年十二月,郑计取漳浦、诏安、平和诸县,黄梧升为英兵营统领。顺治十二年四月,黄为郑所重用,升任英兵镇镇帅,不久改任前冲镇(现海澄)镇帅。八月,郑派兵取得揭阳后,黄梧与前提督黄廷、左先锋苏茂同被派驻守揭阳。
  顺治十三年,清平南王尚可喜统兵万余回夺揭阳。由于黄梧和苏茂等将领对军情的错误估计,中敌军埋伏,使郑军损兵折将,败归城内。同年三月,郑成功论处揭阳丧师之罪,斩苏茂,黄梧被记责,“戴罪代守海澄”。黄梧虽免一死,但揭阳失利,他曾怂恿苏茂进攻,因而“心终不安”;另一方面,他认为郑氏斩杀素有战功的苏茂属公报私仇(因苏茂曾帮郑成功的交恶宿敌施琅逃避郑氏杀戮而被郑记恨于心),对郑氏“刻薄寡恩”感到心寒;同时他进而分析当时的政治局势,认为清一统天下为大势所趋,遂萌发投清意念。同年六月廿五日,他和苏茂的堂弟苏明等率众献海澄归顺清廷。
  黄梧此举不仅使郑失去数十万计军械粮饷,而且失去一个拱卫厦门的重要据点。清顺治帝为此于同年八月十七日封黄为“海澄公”,给予敕印,开府漳州;顺治十四年三月,追封黄梧祖上,并赐金在他家乡霄岭营造宗祠。对此殊荣,黄甚感新主之恩,实心任事,戮力征战,向清帝上《平海五策》,并举荐施琅,积极招抚郑氏官兵;五月,黄梧率兵攻打乌龙-星塔,打通南北的咽喉要塞;九月,会同宁海将军固山额真郎赛一起收复失地闽安镇。顺治十七年,黄梧晋太子太保,与总督一起督水师出海门,斩郑军闽安侯周瑞。
  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在台病逝。翌年初,郑经即位,黄梧上 书密陈乘“彼众贼心未定,神速进兵剿灭之”,建议攻克厦门。十月,黄梧与施琅师出漳州,破厦门、金门,翌年收复铜山,迫使郑经退守台湾。康熙六年,康熙表彰黄梧,授一等功,准袭12次,并赐予“勋高九锡”金匾。此后至康熙十一年,清、郑双方战事较少,黄梧带领将兵屯田垦植,同时积极招抚郑军。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叛清,时黄梧患痈卧榻。翌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叛清,黄梧闻讯大震,痈口进裂,病情恶化,急托其次兄黄枢及中军总兵吴淑等扶助其长子黄芳度。康熙十三年三月初三日,黄梧病逝于漳州,终年57岁。
  
同年(公元16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7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