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江门市> 新会人物

冯钢百

[公元1884年-1984年]

冯钢百为[公元1884年-1984年]

  冯钢百(1884~1984)
  冯钢百,字百炼,号均石,广东新会人。冯自幼喜爱美术,14岁到广州当童工,曾拜袁祖述为师,习人像 。18岁后以 为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墨西哥,初当洗衣店、餐馆杂工,业余学画,后进墨西哥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宣统三年(1911)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美国驻墨西哥领事保荐,特许由墨西哥乘船赴美国学画。他先在旧金山卜忌利美术学院半工半读,一年后转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以后又到纽约九街学生研究院专门研究肖像画,跟随美国名画家罗伯尔特·亨利学习油画技术长达11年。研究院经常进行作品评比,冯钢百总是名列前茅。在美国期间,他还结识李铁夫和孙中山,同情和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
  民国11年(1922),冯钢百决心放弃在美国日渐优裕的生活回国,致力于用美术描绘祖国和同胞。当时正值第一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广州举办,即送《马夫》、《洗衣女》、《工匠》等5幅油画参加展出。
  同年,受广州市教育局长许崇清的委托,与胡根天等创办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兼教授油画。同时,又曾与胡根天等人组织名为“赤社”的美术研究团体,研究绘画,培育美术人材。后因受政府当局的压力,于民国18年(1929)将“赤社”改为“尺社”。
  民国23年至25年(1934~1936),离开广州到上海,受聘任上海市人文艺专教员。在此期间,经常到广州、香港、南京、庐山等地绘画和教学。民国26年至28年,上海沦陷后回广东东莞,与友人在金桔岭合办农场,仍继续作画。民国29年到香港,以写画为生。几年战乱,冯钢百平生心血结晶之作品,竟在颠沛流离途中损失殆尽。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东莞华侨农场任指导员。民国37年(1948)又到香港,以作画为生,经常与李铁夫相聚。李铁夫曾为冯钢百作油画像。
  建国后,1950年冯被邀请回广州参加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后又应东莞县人民政府邀请,任东莞县生产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东莞垦殖农场场长。1950年以后,曾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教授。1954年被聘请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冯钢百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艺术,好学不倦,八九十岁高龄仍坚持作画。近30年间,创作油画五六十幅。晚年主要作品有:《女青年肖像》、《少女》、《青年工人》、《女记者》、《中学生》、《古筝家》、《自画像》、《友人》、《铁树花》、《花》、《鳙鱼》等。冯钢百20年代的代表作品《马夫》已由中国美术馆收藏。《鳙鱼》也由北京美术馆收藏。
  冯钢百毕生致力于油画肖像画的研究和创作。他对油画颜色和色彩的运用积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要从复杂的色彩里表现任何人物的质素。他作画注重写生,描绘对象时注意与周围的阳光、背景、空气与四周物体色素的相互作用,巧妙运用色调的光暗及分量的轻重,使人物与变化着的光色融合统一、调和,在立体空间里把人物写活。他的作品色彩真实、丰富,人像写得生动真实而情景自然,有血有肉,富有艺术魅力。
  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后,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省文联委员、美协广东分会理事、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4年10月31日病逝。
同年(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