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阜阳人物

王克勤

[公元1920年-1947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克勤为[公元1920年-1947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克勤
  王克勤(1920-1947),1920年冬生于安徽省阜阳县。王克勤家几辈当佃户,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交了租还不够糊口,只好借债度日。0租子,就像一条无形的绞索,日子越过越难。
  王克勤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春天挖野菜,夏天拣麦穗,秋天拾红芋,隔三差五地打点短工。19岁那年,地主串通保长将他卖了壮丁。母亲哭喊着,弟弟追赶着。他冒死逃了出来,被地主狗腿子们痛打了一顿。就这样,他连续两年被卖壮丁,地主保长们在他身上发了两次壮丁财,他却挨了两次五花大绑,遭了两次毒打。1941年7月,他第三次被卖壮丁未能逃脱,被强抓到国民党军第三十军池峰城部第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八连当兵。
  1945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进行平汉战役,王克勤被俘。被俘后,王克勤要求参加解放军。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一连一排当战士,从此获得了新生。
  1945年12月,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部队也开始进行以土地政策教育为中心的政治整训。当时王克勤所在的部队南下焦作一带,开展诉苦活动。这使他发生了根本转折。当副连长党建庭诉说父亲被地主逼死,母亲领着他讨饭时,王克勤的头抬不起来了,这跟他王克勤的遭遇太像了。
  第二天,王克勤走上讲台,把积压在心里20多年的苦水全倒了出来。他满面泪水,衣角把眼睛都擦红肿了,哭哭讲讲,讲讲哭哭,一个人讲了两小时。台下“向地主阶级讨还血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响了一遍又一遍。他边哭边说:“提起地主老财,我恨不能咬他两口。黑心的国民党可把我害苦了。可我……我还替他们打仗。我被解放过来,还认为不走运,怀疑同志们不是真心对俺好,真是糊涂啊!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当八路军是为咱穷人干,当国民党军是为地主老财干。我王克勤活了25岁,今天才算看到了光明,才找到了自己的队伍。为了解放我们的家乡,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过上解放区一样的生活,我一定要在八路军里好好干下去,使尽浑身的技术多打胜仗,牺牲了也是光荣的。”他捂着脸,呜呜地哭着走下台去。
  诉苦会上使王克勤25年的苦闷得到彻底宣泄。那些冷漠、彷徨、孤独、怀疑、失落的羁绊,似乎都抛入了滚滚的漳河付诸东流。他找到了新的自我,感到无比痛快,从来未有过的痛快。随着1946年的初春到来,王克勤的心与万物一起复苏。两军对比的阶级教育,使他判若两人。一股巨大的力量像火山一般在这个颍州汉子的胸中升腾,王克勤彻底变了。他开始接近班长、亲近党员,开会学习积极发言,训练操课刻苦认真。在班里也没有再摆“机枪圣手”的架子。他投弹只二十几米,便做了一个十多斤重的沙袋,偷偷练臂力,一个月后,投弹成绩猛增到40多米。
  兰封(今河南兰考县)之战,王克勤首战立功。这是十八旅政治整训后的第一仗。1946年7月9日下午,当攻击信号发出后,王克勤稍迟疑了一下。他看看左右与后方,并没有-持枪督战。他忽地抱起机枪大喊一声“冲啊!”便向敌阵冲去。遇到障碍物影响射击时,他就站起来射击。敌人逃跑了,他端起机枪猛追,枪筒子打红了也没间断射击。战后,他立了功。武教导员听说王克勤打得好,特意来看他。他拉着教导员的手却呜呜地哭起来:“教导员,我对不起你,对不起指导员和连长。……冲锋号响时,我还在胡思乱想。反动派说 打仗,全让俘虏挡头阵。今天我才看清,他们全是造谣。枪一响,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都领头冲。”他说得那么坦诚。
  从此,王克勤变成另外一个人,整天乐呵呵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急切地要求政治进步,提出了入党的申请。并对指导员王玉坤说:我在国民党军队时间长,那是个臭水坑,我还有许多缺点,个性倔犟,今后一定好好改。在大杨湖战役中,他被提升为副班长,不久升任为班长。徐庄战斗后又升任副排长、排长。1946年9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克勤的突出贡献,是创造了一个后来被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三大互助运动”,其指导思想是“勇敢与技术结合,战斗与训练结合”;其内容是思想互助、技术互助、生活互助;其组织形式是根据行军、作战需要,灵活建立各种战斗互助小组。王克勤创造的三大互助运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使他自己闻名全军全国。
  王克勤开展三大互助活动,起源于他当班长时。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很多,大量翻身农民和“解放战士”(参军的俘虏兵)补入部队,使部队的成分发生很大变化。如何使部队的老骨干、翻身农民入伍的新战士、解放入伍的新战士三部分人拧成一股绳,很快形成战斗力呢?这是王克勤首先碰到的问题,也是当时全军都在研究的课题。王克勤想到了团结互助活动。他在班里常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现在,这句话可以改成‘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我们要亲密团结,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把全班分成若干战斗互助小组。老战士政治觉悟高,是党员,作为骨干;刚从解放区参军的有觉悟、热情高,但技术不行;解放入伍的有军事技术和作战经验,虽经诉苦觉悟有提高,但不稳定,有的还染有旧军队习气。分组时,注意采取民主的方法将这几种人合理搭配,便于发挥各人一技之长,互教互学。组长由大家民主推选。小组可根据行军、作战的不同情况,随时变换。这样,班里工作搞得很活跃,新战士进步很快,立即形成了战斗力。王克勤深有体会地说:“在国民党军队里训练两年的士兵,比不上我们一个月的新战士。”
  思想互助的主要办法是开展以诉苦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杨湖战斗胜利后,部队休整。王克勤班补充四名新同志:杜双健、白志学、杨学保、卢守坤。新战士一到班里,老同志就热情欢迎,烧水给他们喝,打水给他洗脸洗脚,把好床让给他们睡。王克勤亲自端饭、端水,有的衣服淋湿了,烧火给烤干。新战士初来部队,对部队生活不习惯。有的人想家,睡在被窝里哭鼻子。王克勤一发现战士有思想疙瘩,总是个别谈心,耐心说服,及时做好工作,并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白志学想家,别人出操他睡觉。王克勤问他是不是想家,他低头不语。王克勤到连部要了张信纸,请人帮他写了封家信回去。但他下操回来以后,还是去睡觉。王克勤找到小白的老乡杜双健去做工作。原来白志学苦闷,是没有打过仗,胆小。杜双健说:“你出来要打老蒋,现在劲到哪里去了?咱们班长打仗有办法,有咱班长指挥,保险没事。”经过反复的思想教育白志学转变了,小白0上长了一个大疥疮,痒痛难忍。王克勤给他找卫生员看了几次,亲 水给他洗疮口换药,不几天,疮就好了。小白生病不想吃饼,就给他另外做面条吃。行军时,王克勤帮助小白扛枪拿东西。后来,白志学感动地对杜双健说:“班长与老同志对咱这样好,我总得领人家这份情,好好干下去。”
  技术互助的目的是尽快提高军事素质。因为战斗频繁,新同志一参军就得打仗。王克勤说:“没有不能打仗的兵,就看排长和班长怎样带领。”“平时教得好,战时就省力。”他提出勇敢与技术结合,战斗与训练结合的口号,大讲“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带领战士们从难从严地进行军事训练。他的机枪班里有一挺日式歪把机枪、一挺苏式转盘机枪,爱护得像两件宝贝。他对新战士说:“你平时不爱护它,打仗时它就不爱护你。”他不让大家用汗手去摸,不让用脏布擦枪。三天一小擦,七天一大擦,打了七八次仗,机枪从未发生过故障。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新同志,先后教会了12个同志打机枪。经过一个星期突击,使全班新战士都学会了两种机枪的拆卸、装置与使用,学会了排除故障。他边教边比划,耐心地示范利用地形地物,修机枪工事,敌火下运动的技术战术。为了学会夜间射击,他用白纸糊在碉堡孔上让战士练瞄准。他还让解放战士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当小教员,手把手地教新同志,不厌其烦,教会为止。由于有了军事技术互助,王克勤带领的班、排,新兵入伍后很快就能打仗。
  生活互助一开始也称体力互助。部队几乎天天行军打仗,别说新兵,就是老兵对这种大运动量的体力消耗也感觉疲劳。王克勤以深厚的阶级感情,从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个战士,同时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体力互助。他常说:“咱穷兄弟在一起干革命,求解放,应该比亲兄弟还要亲。”四名新战士补充到班里的当天晚上,就碰上了雨夜行军。道路泥泞,行走困难。王克勤不让新战士拿东西,并安排老战士扶新战士走。卢守坤的鞋陷进泥里去了,王克勤把自己的鞋给他换上,并帮他系好鞋带。部队过河时,他把受伤的战士一个一个背过去。新同志又冷又饿,他跑到三排搞了点炒面,给新同志一人分一把,自己却饿着肚子坚持走到宿营地。天过黑或雨大行军时,有时用绳子,或者把绑腿解下来结在一起,班长在前,副班长在后,大家牵着绳子走。并积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同志们怕他累着,他却风趣地说:“我能扛动一门山炮,不信你缴获一门让我扛着试试。”宿营后,新战士倒下便睡,他却忙着烧水给他们烫脚、挑泡。同志们都说,“家里的父母也没有照顾得这样周到。”这种生活互助活动,以至使王克勤成为著名的爱兵模范。
  王克勤的三大互助活动,在作战时集中表现为战斗互助,从而将作战任务和细密的思想工作揉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这种战斗互助,在徐庄战斗中得到充分发挥。战斗动员后,王克勤回到班里立即改组战斗互助组。他说:“咱们行军要选身体好的当组长,打仗要选作战勇敢、有战斗经验的。”他首先提出杜双健当组长,大家一致同意。接着又提出老战士赵青年,大家也赞成。两个组长选好后,便自由结合。白志学、杨学保和王克勤到赵青年组,卢守坤、陶武英到杜双健组。老战士都订了自己的计划,新战士们表示一定听指挥,还按了手印。王克勤要求:“组长要保证不失联络,大家要听组长的招呼。我要是牺牲了,你们听副班长指挥,副班长牺牲了,互助组长指挥,有谁挂了彩要互救互助,不能丢一个人。作战中,互助组要多想办法,多说壮胆话。”两个互助组展开了竞赛。徐庄坚守战很激烈,敌人向村子里打了2500多发炮弹,全村30余间房子,除一间小茅棚外,全被炸塌。六架飞机在天空轮番轰炸。王克勤班在村子最前面坚守。他们一到村子就做工事。敌人炮弹打来的时候,白志学撒腿就跑,王克勤冲上去,将白志学压在身下,并告诉大家:“不要跑,炮弹第一次打到哪里,第二次绝对打不到那里,你一跑刚好赶上炮弹。”话刚说完,又飞来一颗炮弹恰好落在后面的麦秸堆旁。白志学说:“真危险,要不是听了班长的话……”王克勤还说:“我的机枪一响,你们就赶快到工事里去隐蔽,因为敌人知道这里有机枪,就要-。”敌人的炮击停止了,王克勤为了锻炼杨学保的胆量,叫他一人去旁边挖一个立体射击工事。敌人又开始进攻了,王克勤先给白志学做示范,一枪撂倒一个敌人。然后,把枪交给白志学:“你也打一枪试试。”白志学也一枪撂倒一个。当打退敌人一次进攻后,王克勤忙招呼大家转移阵地。刚跨出工事,敌人的炮弹就落下来了。新战士佩服地说:“俺班长把敌人的脾气全摸透了。”敌人穿着白衣攻上来了。王克勤马上告诉大家:“敌人穿白衣服给飞机指示目标,我们越是接近敌人,飞机也就越炸不着我们。”敌人接连吹了好几次冲锋号未见冲上来,王克勤讲:“敌人不敢拼刺刀,我们把手 准备好。”就这样,王克勤带领他的机枪班,团结互助,灵活转移阵地,打退了敌人四五次进攻,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全班竟无一人伤亡。战斗结束后,十八旅给王克勤班记了集体一等功,全班出了五个英雄。其中就有白志学,他一人消灭30多个敌人。
  徐庄战斗,使王克勤的“三大互助”活动受到重视。当时,全军都在探索在部队成分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战斗力的问题。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些部队提出了进行“三合一”教育,使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成坚强整体,形成强大战斗力。无疑,王克勤的“三大互助活动”的提出,拨动了时代的最强音。王克勤显然找到了一种迅速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基层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在徐庄战斗中得到了检验,王克勤这个典型已破土而出。一连的领导及营长武效贤、教导员于永贤非常兴奋,迅速向上级汇报。第六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及一些报社记者纷至沓来,坐阵调查,连续写了几篇通讯报道,刊登在晋冀鲁豫野战军机关报《战友报》上。野战军文工团和第六纵队文工队还编演了秧歌剧《王克勤班》到部队演出。后来,第六纵队政治部把王克勤这个典型及部队学习情况,向野战军政治部作了汇报,受到刘邓-和张际春副政委的重视和支持。他们指出:王克勤班开展的团结互助活动,是适应战斗需要和部队情况应运而生的一个典型,是广大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友爱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大的意义。根据副政治委员张际春的倡议,野战军政治部发出文件,指示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全军开展王克勤运动。1946年11月以后,这一运动在全晋冀鲁豫野战军普遍展开。各部队根据王克勤班的经验,普遍地建立了互助组。通常每班分成三个互助组,每组三至四人。这就使团结互助运动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形式,迅速持久地开展起来,战斗力大增。据1946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报道称:“冀鲁豫前线屡次大捷,部队中展开的‘王克勤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在解放入伍之初,指导员王玉坤讲的一个故事,王克勤觉得中听。说毛主席曾专门为一个烧炭牺牲的战士张思德开了追悼会,写了一篇悼文,叫《为人民服务》。后来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特别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惟一的宗旨”。说我们这个军队的性质是人民军队。军民关系是鱼水关系。这一点拨,使王克勤茅塞顿开。因为他亲眼看到,解放区的人民像欢迎亲人一样欢迎解放军,腾最好的房子,杀猪宰羊慰问子弟兵。打仗时带路,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部队呢,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老百姓。这才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呀!于是,他下决心-民模范,并教育好每一个战士,尤其是教育好那些解放入伍的战士。用他的话说,他最了解旧军队的那些“穷毛病”,常常现身说法,用两种军队、国统区与解放区的对比,来教育解放战士学习与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住在群众家里时,帮助群众挑水、劈柴、搞卫生,给小朋友讲战斗故事,教唱革命歌曲等。临走时,归还所借的东西,和群众握手告别。王克勤爱民的故事很多,人民也爱戴王克勤。
  1946年10月初的一天,王克勤发现阵地后面一个村庄烟雾弥漫,群众忙乱奔跑。他立即带领战士们组织群众转移。突然,他听到一座燃烧着的屋子里有呼救声,便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当他把一个烧伤的妇女背出来时,房子倒塌了,他自己的头发全被烧焦了,脸部也被烧伤。
  部队宿营毕庄。王克勤排被分配到一个老大娘家。他看到老大娘家有年轻的妇女,就告诉大家说:“山东老乡忌讳当兵的进家门,在老乡没有弄清我军身份时,暂不要进屋。”他们把背包放下,首先给大娘挑水、扫地、盖高粱垛。晚上就在房檐下宿营。夜里,大娘和媳妇听到雨声出来盖高粱时,发现已经垛好,看见指战员们都在房檐下宿营,激动地说:“俺一辈子没见过这样好的兵。快进屋,一个也不许在外呆着。”说着,硬把战士们拉到了屋里。第二天要出发了,大娘拉着王克勤的手不让走。王克勤再三解释说:“咱们军队有任务,说走就得走。”大娘把四个鸡蛋塞在王克勤口袋里,再三叮咛:“孩子,不要忘了俺。这是毕庄,俺姓毕,打了胜仗捎个信来。下次来了,还住俺家。”
  1947年夏季的一天,部队经过两天两夜急行军,到达定陶县张庄。老百姓正忙着收麦子。忽然黑云滚滚,雷电交加,一场暴雨就要来临。进村后,王克勤安排三班长去准备住处,他带领同志们不顾疲劳奔向打麦场,帮助群众收拾麦子。当大家干得正紧张之时,三班长跑来对王克勤说:“连里安排我们住到村东头的一家。可老大娘手拿扫帚挡住门不让进。是不是另找地方?”王克勤说:“不忙,这是群众对咱不了解。走,咱一起瞧瞧去。”刚到村东头,下大雨了。王克勤看到一个年轻妇女正顾东顾不了西地垛麦子,顾不上跟站在门口的大娘说话,把背包向门口一扔,忙跑过去帮忙。同志们垛的垛,盖的盖,一会儿功夫便收拾利索了。当大家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回到门口时,背包都不见了。原来早被大娘拿进了屋。她还拿出两床被单往战士们身上披,拉他们快进屋。进屋后,王克勤发现房子有几处漏雨,又立即带领两个战士上房修补。等房子修好后,他们却成了泥人。晚上,王克勤请大娘诉说家里的悲惨遭遇。大娘姓张,老伴早死了,好不容易把一个儿子养大,去年娶了媳妇,不料今年儿子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大娘见了当兵的就恨,没想到碰上的是自己的队伍。大娘说:“孩子们,俺对不起你们呀。你们这些兵真好。”第二天部队要出发时,王克勤一提挎包,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是白花花的12个鸡蛋,热乎乎的。还有一包纸烟。王克勤感动地说:“大娘,你年纪大了,留着自己吃吧。”边说边往外掏。大娘着急地说:“这原是留给我儿子吃的,你们要是我的孩子就吃了,吃了好去打那些狗0们!”一面说,一面流泪。王克勤怕老人伤心,只好收下。趁大娘不注意,掏出一块银元压在大娘枕头底下。王克勤把鸡蛋分给战士们,说:“这鸡蛋是大娘留给自己儿子吃的。今天我们吃了,一定要为大娘报仇,为人民争气!”当大娘发现了银元追出村口时,看到战士们远去的背影,只是流泪。
  从1947年初开始,王克勤便带领全排开展“满缸”活动,部队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军宗旨,大做好事,把党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中去。被野战军领导机关授予他“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
  1946年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号召全解放区开展王克勤运动。社论对王克勤作了很高的评价,赞扬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他从一个蒋介石手下的愚昧的奴隶,转而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很快地变成一员智仁勇全备的人民战士”。社论指出,晋冀鲁豫部队广泛开展王克勤运动,“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并“希望全解放区的军民都能按照当前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的典型,来普遍有力地推行这个运动”。社论提出了开展王克勤运动的三大具体任务。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发表社论推广王克勤运动,使晋冀鲁豫部队受到巨大鼓舞,全体指战员和政工人员引为无尚光荣。大批祝贺信、决心书、挑战书寄到了王克勤手中。王克勤获得了巨大成功,心情无比激动。王克勤班的同志们,决心永远保持光荣传统。他们说:“在这个班可光荣哩!连毛主席都知道。”
  王克勤领导的班、排战果累累,成为模范班、排,出了一批功臣。他自己更是功勋卓著。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到牺牲短短一年多里,他一人共歼敌232名,俘敌14名,缴获步枪八支,曾九次荣立战功。第六纵队授予他“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他还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特等功臣”,并最终成为党中央机关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学习的模范。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一举突破黄河天堑,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月4日晚,王克勤所在的第十八旅从鄄城出发,奔袭定陶。由于在高温季节急行军和受了暴雨淋激,王克勤得了重感冒,头疼发热,喷嚏不断;连饭也没吃,照常和部队行动。他忍着,保着密。行军时仍然跑前跑后,关心战士。7月下午,一连开到了离定陶三里的固堆刘庄。这时,上级决定强行攻城,52团为第一梯队。团里决定攻城突击连由一连担任。在连队的动员大会上,王克勤发言要求由一排当突击排,并提出了0保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突击任务真的被他磨来了。
  攻城的日子定在7月10日夜。王克勤已经四天没怎么吃东西了。加上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的劳累,他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身体极度虚弱。同志们见他身体消瘦,嘴唇干裂,颧骨高耸,都非常心疼。王克勤却笑着说:“有点小病没啥,枪一响就啥也不觉得了!”
  18时10分,王克勤带领全排战士出发了。他们每人提着满满一筐手 ,顺着交通壕,运动到城北关隐伏起来。他直接带领三班由中间突破,二班在右翼,一班在左翼,以两挺机枪掩护冲锋。
  19时整,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攻城战斗开始了。我强大炮火向敌人的城头工事实施炮火准备。王克勤知道,炮火一延伸,就该突击排上去了。他一把把新战士余三虎的手 筐夺过来,说:“拿来,我帮你提着,准备冲!”
  同志们拉着王克勤说:“排长,你可不能先冲啊。你是病号,要爬那么高的城墙危险。”王克勤只说了一声:“我知道。”回过头来,两眼紧盯着我方上空,等待攻城信号。
  “叭!”一颗红色信号弹升起。王克勤大喊一声:“冲啊!”一跃冲出堑壕。战士们紧跟着,迅速通过堑壕,跳过护城河,冲到了城墙的缺口下。城墙上的敌人压低枪口,向城下射击。王克勤指挥同志们靠近城墙边的敌人射击死角,命令机枪消灭敌人火力点,顺手将手 向城上投去。随着轰轰的0声,敌人的火力哑了。王克勤见登城时机已到,大喊一声:“架云梯!”副班长陈群立即将云梯竖在了缺口上。王克勤冒着城头不断塌下的砖石,第一个爬上云梯,并大喊着:“同志们,为定陶人民报仇的时候到了!冲啊!”话音还没落,他已登上云梯的第三节,当他正向第四阶登去时,敌人的一个机枪点射击中了他的腰部和腿部,王克勤倒在了壕沟里。陈群急忙替他包扎。他不顾伤痛,继续指挥着:“各班搭人梯,机枪掩护好。不管哪个,谁上得快谁先登城!班长、组长照顾好,赶快上,不用管我!”三班长崇世礼和班里的三位互助组长黄天顺、曹云龙、赵分明等蜂拥登上了城,用步枪和手 打散城楼上的敌人。随即,三班全上来了。敌人逃到了城下西南的房院里,用枪 转向城上射击。黄天顺等负伤。在“拿下定陶城,为排长报仇”的口号声中,一班、二班也登上了城头。他们打退了敌人四次反扑,稳稳地占领了城头。该发信号了,三班长才想起信号枪还在排长手里,急得直搓手。
  突然,两颗信号弹从城脚升起。原来,王克勤说什么也不让陈群把他背走。在陈群的怀里,他忍着巨大的伤痛,强支着身子在城下指挥战斗。他向刚上来的一班长张太平说:“机枪掩护好,扩大突破口!”他向二班长说:“右边有敌人的机枪,把它干掉!……”他跟陈群说:“小陈,你也别守着我,上面缺人,快冲!”当他发现同志们已经夺取城头时,便向大部队发出了登城信号。信号一发完,他便昏迷了。
  大部队从突破口攻入了定陶,经过激烈的巷战,到次日凌晨一时,彻底消灭了敌第一五三旅,定陶回到人民手中。一排的同志们放心不下排长,纷纷找陈群打听排长的伤情。陈群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他抽噎地诉说着王克勤弥留之际的情景。在送往医院的路上,王克勤被炮声震醒。他问陈群:“定陶打下了吗?”陈群说:“部队攻进去了,排长放心吧。”他微笑着又昏了过去。
  在转送中,医生楚存海发现王克勤情况不好,给他打了强心针。王克勤第三次醒来,眼含着泪水对陈群说:“小陈,帮我写封信吧,转告毛主席,说我王克勤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的教育,把我培养成了一个革命战士。可我王克勤为党做的事太少了。我到死也是为人民服务。我王克勤革命到底了。”休息了一会儿,王克勤又说:“请转告同志们,要好好干革命,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他哆嗦着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陈群:“这是第三纵队的英雄史玉伦同志写给我的挑战书。请告诉他,我来不及给他回信了。我们要向他学习,展开革命大竞赛。再告诉团里同志,要团结互助,要互相竞赛,好好打老蒋。”再讲下去实在没什么力气了。他咬着嘴唇,一字一板地说:“我……还……有个……包袱,你把里面的东西……分给大家吧………战斗下来……同志们……会缺东西的。”说完,王克勤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王克勤排的同志们个个哭得像泪人儿。泪水流到了腮边,滴到了领口,滴到了胸膛,湿透了衣衫……
  1947年7月18日,在王克勤牺牲的定陶县北门,十八旅的全体干部战士,定陶县的各界群众,举行追悼大会。旅长肖永银、政治委员李震分别宣读了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唁电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唁电,宣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永远命名英雄生前所在部队的一连一排为“王克勤排”的决定。刘、邓在唁电中高度评价王克勤的英雄事迹,其中说“王克勤同志一年来建立了很多战功,树立起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进步范例。我们对于他这种为人民立功不顾一切,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和高尚品质,表示无限的崇敬。”第六纵队副政治委员鲍先志代表纵队党委和-致悼词。定陶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定陶城的北门改名为“克勤门”,以永久纪念王克勤烈士。王克勤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定陶北门外。建立定陶烈士陵园后,又将遗骨移葬至烈士陵园。
  在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烈士家乡阜阳市,在定陶县,在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都辟有王克勤烈士事迹陈列室,供后人学习、瞻仰。
  (韩振武张清训)
  王克勤相关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王炳元 (1920~1950) 安徽省池州石台县
萧汝霖 (1920~1948)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
赵志光 (1920~1945) 广西自治区桂林市阳朔
张学栋 (1920~1953) 安徽省宿州灵璧
莫德 (1920~1946) 蒙古族 辽宁省葫芦岛建昌县
+ 更多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
王克如 (1913~1947)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
王运珍 (1919~1947)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
王卓然 (1906~1947)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
王西兰 (1924~1947) 江苏省连云港赣榆
王子良 (1911~1947)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王春林 (1921~1947) 河北省保定市安国
+ 更多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