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佛山人物

陈卓莹

[公元1908年-1980年]

陈卓莹为[公元1908年-1980年]

  陈卓莹(1908~1980)
  陈卓莹,广东南海人。他幼年由祖母和姐姐抚养,7岁入私塾读书,12岁到香港东方商业银行当杂役。民国14年(1925)入粤剧班周康年班为学徒,不久离班赴上海,先在汇生牛奶公司当小工,后任职俭德储蓄会粤乐团。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事爆发前返回广东,旋即往台山县立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员。从民国27年开始,他先后在香港、澳门从事粤剧和曲艺的伴奏工作,并开始撰写粤曲和粤剧作品,名声日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广州,被推举为广州音乐工会主席,因受当局破孩,再度前往香港。
  民国37年(1948),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派人帮助陈卓莹改编《九件衣》、《血泪仇》等来自解放区的戏剧为粤剧。这些剧本除在香港《文汇报》发表外,还交付新民主出版社出版。《九件衣》是广州解放后最早上演的新粤剧之一,仅在广州便上演48场,观众达51万多人次;并到广东一些县和越南演出,成为新粤剧的开路先锋。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陈卓莹从香港回广州投身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先在广州市军管会文艺处和华南文联戏剧部工作,后任华南人民文艺学院音乐部、戏剧部讲师。1953年调到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创作了剧本《闯王进京》、《笑面虎》,参与创作剧本《珠江泪》、《刘永福》、《红楼二尤》等;发动组织音乐前辈挖掘整理了数十首广东音乐,并交付出版和灌制唱片,自己也创作了《潇湘听雨》、《孤胆英雄陈德生》等一批粤曲;还主编《新粤曲》月刊,撰写出版《粤曲写唱常识》(两集)和《粤曲演唱入门》。1956年担任广东民间音乐团副团长。1957年被错划为“ 分子”。1961年又任广州粤剧团艺术室副主任。在此期间,他当选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政协委员,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
  陈卓莹还对粤剧、曲艺的传统进行研究,成果颇丰,先后发表了《试探广东曲艺源流》、《红船时期的粤班情况》、《谈小明星和她的“星腔”》(与李少芳合写)等论文。1980年2月18日在广州逝世。
同年(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0年)去世的名人: